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高校科研不能“拿生命”做实验

2016.9.22

  21日,东华大学官方微博对实验室爆炸一事进行通报,称爆炸造成3名学生受伤,目前1名学生受轻微擦伤,2名学生正在接受进一步检查治疗,无生命危险。(中国新闻网 9月21日)

  难以理解,高校实验室在安全问题上如此大意,多次生命的教训为何还不警醒?2015年12月,清华大学化学系何添楼二楼一实验室爆炸起火,造成一博士后遇难;2015年4月,徐州的中国矿业大学化工学院的一个实验室发生爆炸,导致1人死亡,5人受伤;2013年4月,南京理工大学5号门内一平房实验室发生爆炸,引发房屋坍塌,附近居民多家玻璃被震碎,目前已造成2人受伤,3人被埋。

  一次次的实验室爆炸,造成了高校精英人才的逝去和实验设施的损坏,这个代价是惨痛的。可伤痛过后,留在高校管理者眼中的就只有那满目疮痍的实验旧址和受害者家属的潸然泪下。对于事件背后原因的探索,并没有从中受到启发和警醒。

  众所周知,高校是科研人员的乐园,高校实验室的科研成果是国家创新的坚实基础和力量源泉。高校的课题开发,国家鼎力支持,对于有一定研究成果的项目,国家更是不遗余力的奖励和推广。这就造成了部分高校的实验室已经把落地成果当做唯一目标,对于实验的理论完善、数据验算、操作规范都是一一带过。这样的实验不是用生命的力量在做实验,而是“拿生命”在做实验。

  诚然,这样的实验方法,代价比收获更沉重。一个人才的成长,需要经历无数次的实践磨炼,花费的更是巨大的教育资源。人才的逝去,于国家、于社会、于家庭都是巨大的损失。项目停了,可以另起灶炉;人才没了,一切都将止步。“留的青山在,不怕没材烧”,古人的金玉良言都是有其道理所在的。

  防止实验室爆炸,实验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是最为重要的。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来进行操作,对于具有安全危害的实验内容不能私自尝试,应该在经过严密的验算和专家的指导之后才能进行预实验;对于实验室的实验器材,也应时常检测,确保没有损坏的现象。实验中,学生的专业素养参差不齐,在进行实验之前也应有简单的评估,切忌胡乱上手,拒绝实验陋习的存在。

  自我的保护意识再强大,也抵不过爆炸的力量。外部环境的安全性,也是降低伤害的有效措施。实验室的安全配套设备应该齐全、相关的操作用具应该完备、对应的检测仪器应该一个不漏。实验的精准度要求非常之高,任何细微的环境变化都会造成连锁的反应,所以在实验时,一定要保证实验室处在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之下。

  笔者认为,要防止惨剧的再次发生,不仅需要实验人员提升自我素质、管理人员建立严格的实验室准则,更应从实验态度上去转变“追求效益”的心态。落地项目并不是检验研究成果的唯一标准,任何有意义的理论进步、实践进步都是科学发展的突破,高校应该将理论研究跟项目开发平衡好,切勿重项目轻理论,造成拿“生命”做实验的现象不断发生,要鼓励理论与项目的共同发展,鼓励科研用一种“严谨细致、求真求美”的生命力量去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