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渤海渔业资源日渐枯竭 渔民戏称鲜虾油腥味

2012.10.23

  垃圾很多一网捕不了多少鱼

  10月正是虾蟹肥的时候,在东营市广利港内,这里的海鲜市场迎来了一年当中最热闹的时刻。

  10月20日5:00许,为了不错过渔船出海的时间,记者赶到了广利港,正巧碰见了即将出海的杨新民。

  "今天再出一趟,明后天有大风,出不去了。"杨新民的"座驾"是一艘配备了100匹马力发动机的小船,在广利港中这种小船已经没有几艘了。

  听到记者有意跟着出海,杨新民犹豫了一下,随后答应带记者走一趟。

  伴着轰轰的马达声,小船缓缓地驶向大海,杨新民脸上有些愁色,"看来今天捕捞不了多少鱼了,天太好。"原来,渔民最喜欢的天气并不是风和日丽,"没有风,鱼游得就分散,没法集中下网,有风的时候洋流冲的鱼都游向同一个方向,那时候捕捞最好,尤其是那些大船,一般都是在刮大风的时候才出去。"

  经过4个多小时的航行后,小船渐渐驶入了渤海湾,杨新民顺了顺已经收拾好的渔网,准备下网捕鱼,他的妻子则去掌舵。

  在大多数人心中,出海捕鱼是男人的事情,即使在广利港,像他们这样以家庭为单位捕捞的渔民也不是很多,"我们两口子捕捞了6年,算是广利港的新人。"

  今年36岁的杨新民说自己当初选择当渔民,完全是因为渔民的收入要比种地高很多,"原来我自家种地,一年到头挣不几个钱,这不才花6万块钱置办了这条船,刚开始的时候还行,一年就能挣十来万,这几年就不行了。"

  说话间,第一网鱼已经开始准备拉上船了,但看着渔网慢慢露出海面,杨新民皱起了眉头。

  只见大网里面稀稀拉拉地挂着一些爬虾,而网里还有几个塑料袋和一只酒瓶子,"这年头从海里打出来的垃圾比海货都多了,渤海里面太脏了。

  油味鲜虾渤海渔业资源日益枯竭

  清空了渔网之后,杨新民调整了一下航向,继续下第二网。"这个季节是爬虾和螃蟹最多的时候,一年就靠这个时候挣钱。运气好的话一网能打个七八十斤虾,但今天这种情况也就是三四十斤。"杨新民告诉记者,像他这种小渔船,一次出海可以打八九网鱼,近年来由于渤海渔业资源的日益枯竭,他的收成也日益下降。

  因为捕捞越来越难,渔民们为了生活就不得不增加自己的工作时间。"原来鱼多的时候就当天出去当天回来,现在一般我们出海都在海上呆两天,多打点鱼再回家。"他说。

  杨新民带记者参观了他在船上的卧室,一间仅能容纳两人平躺的小隔间,地板上铺着已经发黑的塑料泡沫,隔间一侧放着一床厚厚的被子,"晚上我们两口子轮流睡觉,海上风冷,就算是夏天也得盖着被子,"

  杨新民说,有些大船一年干下来,去除人工费、维修费,船主还要赔几十万。他这样的小船,虽然挣不多,但起码不会赔钱。

  这时第二网鱼上了船,情况依然不好。杨新民蹲在渔网前,与妻子一起将网里的爬虾和螃蟹挑出来,记者看到,一些小一点的虾蟹被放在了一个小盆里,杨新民说这就是他们的午饭。

  经过一上午的捕捞,杨新民的渔船上装了几筐爬虾,"能有个300来斤吧,不赔本就行了。"说着他的妻子已经将一小盘煮好的小虾小蟹拿上来,热情地邀请记者品尝,"现在渔民也不经常吃海鲜了,不舍得。"

  记者剥开一只爬虾,虽然是刚打捞上来的,但没有新鲜的味道,取而代之的是一股油腥味,杨新民拿过去闻了闻说,这都是因为渤海湾污染造成的。"这两年渤海里的虾不光少了,也不好吃了。"他说,因为污染的日益严重,渤海里的爬虾味道变了,"这个油味可能跟那次石油泄漏有关系。"

  "现在渤海湾都成了工厂了,各种污染都有,海鲜最怕污染,一沾上不干净的海水,马上就死。"说着,他指了指东边的大海,"有能力的都去那边捕捞了。"

  外海诱惑只要不被逮着,就能赚钱

  杨新民指的是外海,尤其是韩国的海域。

  外海丰富的渔业资源对于渔民来说,有一种无法抗拒的诱惑力,"那种铁皮船,去一趟韩国,一网就能打四五十万斤鱼,你说值不值得冒险。"杨新民坦言,多数铁皮船都有冒险到韩国海域进行捕捞的经历,而自己只能眼馋。

  "我本来想贷款买艘大船,也出去捕捞,但害怕自己还不起债。那样一条船100多万,可要是能在外海捕捞几次,一年就能回本。"

  杨新民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他的这种小船算,每次出海仅油费就要600元,渔具更是高额的投入,再加上维修等费用,一次出海成本大约在1200元左右,这就需要他每次出海都得打上五六百斤鱼虾,才能赚钱。"如果是大船的话,在渤海一次出去也就捞二三十万斤,连成本都捞不回来,但还得硬着头皮出去。"

  杨新民告诉记者,出海捕捞就像是赌博,虽然难知输赢,但必须下注,而去外海捕鱼,就像是提前知道了赌局,"出去一趟,只要不被逮着,肯定赚钱。"

  杨新民说,除了环境污染导致的渤海湾鱼类减少,渔民"屠城"似的捕捞也让渔业资源迅速枯竭。

  为了能捕捞到更多的鱼,不少渔民都采用了一种网眼很小的渔网,当地人俗称"绝户网","那一网下去,连个小虾米都能打上来,而且还有禁渔期偷着捕捞的。"

  15:00许,小船缓缓回到了广利港,还未靠岸,就有人向杨新民打起了招呼。"今天没多少东西。"

  最终,1300元钱交到了杨新民的手里,"还行,今天没亏本。

  远洋捕捞美好而未知的未来

  几年的渔民生活让记者眼前这个汉子脸上写满了风霜,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老,杨新民说渔民都显老。

  眼看着捕捞一天天衰落,广利港的渔民渐渐地想别的办法谋生,但除了捕捞,一无所知,做兼职也不容易。

  "现在广利港出名了,不少人来旅游,我们这些船就拉着他们出海,一个人100块钱。前几天来了一个20多人的旅游团,拉着出去一趟比捕捞挣得多。"这一新兴起来的兼职,在杨新民看来为自己填补了鱼虾短缺时期的收入困境。

  杨新民说,大多数的渔民都是在广利港打短工,其余时间要不回去种地,要不去建筑工地做农民工,而他却一刻不能离开自己的渔船。

  由于近海捕捞变得越来越困难,杨新民的目光也放在了远海。"我准备攒几年钱,贷款买艘大船,政府还给补贴。"记者了解到,为了缓解渤海湾渔业资源枯竭的现状,当地主管部门鼓励渔民发展远洋作业,称之为渔业资源转型。

  "要想挣钱就得去韩国那边,但办理一个证就好几万,还不一定能摇到号。而且年纪越来越大,出海有危险,我也是决定不下到底应该怎么办。"对于渔民来说,远洋是一场未知的赌局,看上去无限诱惑,但其中透出的未知让他们踌躇。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