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我国重新测算碳排放量 国际数据将修正

2015.8.31

  近日,一项关于我国碳排放的研究成果在国际期刊《Nature》上发表,引发了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报告指出,“2000-2013年间,中国碳排放总量比此前多估计了约15%,二氧化碳排量多估计了106亿吨。”这一数据的更新,将在年底召开的巴黎气候变化谈判峰会上,为更多发展中国家争取话语权。

   此前有媒体报道,根据IPCC(由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建立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给出的基准数据计算,目前中国的碳排放量是世界第一,达到了100亿吨,是排名第二的美国的两倍。报告的主要作者之一、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领衔作者之一、东英吉利大学教授关大博在做客人民网科技访谈时表示,由于我国的煤炭排放因子比IPCC推荐值低45%,油品和燃气类的排放因子则与推荐值相近,因此100亿吨的碳排放量明显是被“高估”了。

   目前中国产煤量占全球一半以上,但由于中国煤炭中的灰分较高,其含碳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碳排量“也相对低得多;然而此前我国煤炭的碳排量却一直依靠IPCC平均值计算”。报告作者之一、中科院上海高研院温室气体研究中心主任魏伟在访谈中表示。

   在这篇题为《中国化石能源燃烧和水泥生产减少的碳排放评估》的报告中,来自24个国际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耗时4年,首次核算出基于实测数据的中国碳排放清单,这也是全球第一套基于同行评议和实测的发展中国家碳排放核算清单。

   据中国科学院院士、“碳专项”首席科学家吕达仁介绍,“碳专项”耗资8亿元,包括五个主题,整合了全国1000多位顶尖科学家参与。为得出中国煤炭排放因子的准确数据,科学家们分析了全国不同产地的700多个煤炭样本,这些样本占全国煤炭排放种类的97%。

   关大博表示,核算准确的碳排放量,并不意味着我国在以后气候变化减排的努力上会打任何折扣。“中国是第一个投入8亿元摸清楚国内碳排量的国家,也是第一个对碳排放变量系统调查的国家,显示了中国作为有责任的排放大国形象。”

   六年前被寄予厚望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在碳排放量指标的制定上各国没有达成共识,最终未能达成全球面对气候变化的协议。对于即将于今年12月举行的巴黎气候变化谈判峰会,这项研究成果又将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在关大博看来,数据对谈判起到支撑作用。譬如,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使用了CDIAC(美国二氧化碳信息分析中心)和EDGAR(欧盟全球大气研究排放数据库)的数据,而中国因为没有数据支持,就没有发言权,而此次测算出的数据,将成为更多发展中国家争取话语权方面的基础。

   关大博还特别指出,该项研究成果是“碳专项”和清华大学以及英、美、法等多国高等院校的联合研究成果,获得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相信过不了多久,IPCC的认证数据库就会重新更新。”关大博还特别指出,该项研究成果是“碳专项”和清华大学以及英、美、法等多国高等院校的联合研究成果,获得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相信过不了多久,IPCC的认证数据库就会重新更新。”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