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秦大河院士:研究生教育既要培养科学家也要培养领导者

2007.10.09

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兼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这一职务已达5年之久。现在,已卸任中国气象局局长职务的秦大河,有更多的时间来讲课了——这不仅是因为他的职责所系,更是他的兴趣所在。近日,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课后,秦大河就研究生教育中的培养目标、师生关系、师资建设等问题,畅谈了其所思所想——

 
研究生教育既要培养科学家也要培养领导者


“欢迎大家在夏季学期选我的课!”在中科院研究生院的一间教室里,秦大河笑着对研究生说:“我们可以继续探讨冰冻圈与环境和全球变暖等热点问题。”
 
2007年初夏的一个下午,著名地理学家秦大河走进中科院研究生院玉泉路园区,给资源与环境学院的研究生们讲授“冰冻圈研究前沿”,上课即将结束时,秦大河如此给自己下个月主讲的课程“公关”。
 
盛夏时节,正值中科院研究生院2007年夏季学期。秦大河如约走进玉泉路园区,作“全球变化研究进展”系列讲座第一讲,他给这里的研究生们介绍了国际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新近推出的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
 
“应把读研当做一个提高能力、提高修养的机遇。”
 
问:你“文革”前在兰州大学学习自然地理,毕业之后在甘肃省和政县的一所中学从教5年,随后考取了兰州大学冰川与环境变迁方向研究生。多年后,你曾在一篇回忆文章中说,“是好奇心以及对自然界的兴趣促使我走上了科学的道路”。你怎么看待兴趣在个人发展中的作用?
 
秦大河:好奇心和兴趣是科学家的原动力。好奇心和兴趣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尤其兴趣是需要培养的。就比如我今天讲的课,当初有些人兴趣也不大,后来听课的人越来越多,说明更多的人有了兴趣。
 
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培养。人们对任何东西,都有一个接触、了解的过程,接触以后,就有可能产生兴趣。当初我接触了冰川学的很多书,觉得很有意思,在上研究生的时候,觉得机遇难得。但是,我们既要学习课程,还要去野外,还要做研究工作。随着研究的深入,兴趣渐厚,我后来的研究领域,涉及冰川地貌、南极冰盖与气候变化,还涉及研究中国的冰川、水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等,这是一个兴趣逐渐扩展、内容不断完善、认识逐步提高的过程。
 
问:作为“老三届”,你在任何情况下都没有忘记自己对科学的追求,尽管1993年在珠峰遇到生命危险,还是于1998年和2000年继续到那里进行科学考察。你如何看待科学家的奉献精神?
 
秦大河:我要求我的学生做事要踏实,他们绝大多数都能踏踏实实做工作。我在中国气象局担任主要负责人期间,管理工作责任重大,几乎没有时间顾及研究工作。但是我在兰州的研究小组的同伴们,默默耕耘,深入研究,日积月累,在国际上逐渐有了影响。我们的研究小组作出的成果,在国际上得到认可,大部分成果处于领先位置。
 
我以前有个博士生,在北京做完博士后之后,想留在北京。我建议他最好回兰州,因为兰州有相关学科最好的实验平台、科研基础,而在北京没有施展和锻炼的机遇。第一天我和他谈完话,第二天他就回去了。现在他在做珠穆朗玛峰地区冰冻圈研究,承担了“973”课题等多项国家任务,已经做了4年,很有成绩。我希望年轻人一定要有长远的眼光,要胸怀大志,不要急功近利。
 
问:你如何看待研究生在艰苦环境中的成长?
 
秦大河:所谓艰苦和不艰苦都是相对的,你能说一个作化学科研的工作者,他整天站在化学实验室里,和各种化学液体、化学材料和生物材料在一起,就不艰苦吗?而你每天爬山,做野外地质工作,做资源环境调查,就叫辛苦吗?
 
说句实话,到澳大利亚、瑞士,做冰川研究,是热门工作……所谓艰苦,就是愿不愿意付出艰苦的劳动、愿不愿意努力工作。我认为,在现在的环境中,研究生要坚韧不拔、兢兢业业,寻求自身的成长路径。不愿意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不作出更大的付出,就不会取得更大的成绩。至于野外环境,我想,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随着中国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一定会有所改变。
 
我希望研究生们不要把读研看作负担,而应当做一个提高能力、提高知识水平、提高自身修养的机遇。退一步讲,即便你出来不干这个专业而干别的工作,这些知识也是你今后工作时必要的财富。
 
“正常的师生关系是一种相互提携和帮助的关系。”
 
问:现在研究生是1980年后出生的,“80后”有他们的特点,个性张扬,集体观念淡薄。对于新一代人,你有什么建议?
 
秦大河:现在的学生的求学过程,一帆风顺、一路畅通,从小学、中学、大学到做研究生,年纪轻轻。我是“文化大革命”以后的第一批研究生。那时的研究生年龄普遍偏大,一般都在社会上工作了一段时间,像我读研之前已经工作了七八年。所以,看待“80后”的一代人,要用历史的眼光、要考虑到不同的时代背景。
 
我认为,1980年以后出生的独生子女,成长的时代背景比较好。教育过程中,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要更多地关注“育人”问题。具体到教育实践中,老师们不应总是说“80后”这不行、那不行……这样泛泛一谈,他们很反感,而要针对具体的事情提建议。我批评人很严厉,但是绝大部分学生都成了朋友,因为我经常针对具体的事情正面说谈建议,尊重他们的人格、兴趣,欣赏他们的思维方法、生活方式。我相信“80后”的一代,他们会在科学研究的历程中,在不断的进步和碰撞中悟出一些道理。共同努力吧!我相信这个世界一代会胜过一代,否则社会就退化了,还谈何发展!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观点。我认为,大多数研究生会成长为对国家、对学科、对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才。
 
问:施雅风、李吉均院士是中国冰川学界的权威。在你的科学生涯中,这两位学者都起了重要作用。当前,“师生关系”备受关注,也是困扰很多研究生的问题。你如何看待研究生教育中的“师生关系”?
 
秦大河:研究生导师和学生的关系,实际上应当是同志的关系。从传授知识来讲,导师先走了一步,但是从科技发展来看,研究生应该站在最新的起点上,应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研究生和导师之间还应当是互相帮助的关系,老师的学术思想需要在研究生协助下实现,研究生的成长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实现。这个过程当中,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共同作出了成绩,既促进了科学的发展,又培养了人才。
 
所以,我认为正常的师生关系,是一种相互提携和帮助的关系。我希望老师们能够更多地听取学生的心声,关注学生的兴趣、特质、潜力,而不是单纯地让学生完成课题任务;我也希望研究生们能够更加积极主动,与同学之间增进沟通、增进理解,不断进步。
 
“既要让他们成为科学家,也要成为领导者。”
 
问:对于资源环境领域研究生的培养,你有什么见解?
 
秦大河:学科发展和国家需求,为资源环境领域的研究生培养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机遇。中国现在发展很快,我们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涉及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特别涉及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调解复杂的人地关系。资源环境领域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要为资源环境领域的科学研究和社会发展提供理论和人才支持。
 
培养资源环境领域的研究生,要注重他们基础知识的培养,要在“广博”这方面下工夫,知识面要广。更重要的是,从培养目标来看,我们培养的研究生,不可能人人都能成为科学家,社会的需求是多元的,不仅需要科技专家,也需要管理人才。中科院资源环境领域的研究生培养,应该建立起双重目标,培养的人才中,一部分要成为优秀的科学家,一部分成为经济建设的优秀领导者。当前,在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在资源环境领域,存在着一些违背自然客观规律的决策。青年学子,将来要在专业和管理两个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我希望研究生抱着负责任的态度来作该研究。
 
问:作为中科院研究生院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你对科研、教学等工作有何见解?
 
秦大河:办好研究生院,关键是要吸引、凝聚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主要抓两件事情:第一,对于专职教师,应要求他们在科学研究上做前瞻性的工作,以此来带动教学质量的提高,提高硕士研究生第一年公共课和一些专题讲座的效果。在这批教师中,要出一些名师,起到示范效应。
 
第二,要瞄准中国科学院、全国乃至全世界在科学研究上最前沿、最出色的团队,最优秀的科学家,不管他们是院士、研究员还是教授、副教授,都应当到研究生院来教学。如果发现北京大学有一个“长江学者”,或者一个初出茅庐的博士,学问做得很好,就请他来作讲座。院士讲课对我们中青年教师也是一个学习的机会。这样,当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不但融入了中国科学院各个研究所各位专家的长处,而且融入了全中国的最优秀的一批科研机构的长处、经验,它就可能被称为中国最好的研究生院。
 
在教学方面,我认为开设新课非常重要。建议每年20%课程必须更新,不能年复一年的老面孔。应要求老师更新课程、开新课。对研究生来说,很多课程本科阶段已经学过了,如果研究生阶段再开同样的课、讲授同样的内容,就是重复,重复对研究生来说,提不起兴趣、没有意义。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