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京津冀今冬可否天蓝蓝 专家称不能排除重污染

2013.9.12

去冬以来,连续不断的雾霾天气,让国人首次认识了PM2.5。图为北京东三环一带的建筑笼罩在浓雾中。

  9月8日,北京市出现了9月以来首个中度污染天气,傍晚部分地区PM2.5浓度指数超过200。而此前不久的环保部数据显示,7月份京津冀地区空气质量有所好转,平均达标天数比例提高了12.3个百分点。

  近日,京津冀陆续出台大气污染防治方案,而《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十条”)也已完成部委会签。面对政府表现出的决心,这个冬天,我们能告别灰霾吗?

  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孝炎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13年冬到2014年春难有特别大的动作,气象状况现在无法预测,京津冀地区出现重污染天气的情况不能排除。”

不会立竿见影

  9月2日,《北京市2013-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重点任务分解》发布,该文件从压减燃煤、控车减油等5个方面提出明确环保措施;而不久前,天津表示将适时考虑采取限购、限行等办法,控制机动车数量过快增长;河北省则将燃煤削减作为主要措施之一。

  这些措施会给我们一个空气质量明显改善的冬天吗?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政策与环境规划研究所所长宋国君认为,今年1月京津冀地区出现的极重污染,证明污染物实际排放量远远超过环境承载量,而气象条件无法人为控制,所以,马上明显改善不太可能。

  “降低PM2.5浓度,调整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是工作的核心,必须加快淘汰污染严重的企业,提升车用燃油品质,着力发展公共交通和新能源汽车,引导群众绿色出行,低碳消费。”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程金平说,这些措施都不能一蹴而就。

  在宋国君看来,现有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方案远不够细化、严格,而北京拟征收拥堵费的方式也显得简单粗暴,因为到目前为止,社会还没有看到拥堵费的界定、目标、操作方式。

降低25%不易

  据记者了解,京津冀地区已将2017年PM2.5降低25%~30%列为目标。

  然而,专家大多认为这并不容易实现。

  2013年北京要制定并实施《北京市2013-2017年加快压减燃煤和清洁能源建设工作方案》。到2017年,该市燃煤总量控制在1000万吨以内。

  “5年做到这步不容易,需要非常大的决心和行动。”唐孝炎认为,“煤改电”需要相当长时间,今冬燃煤不会大规模削减。

  据了解,今年北京将减少劣质燃煤使用总量80万吨左右。“为了降低冬季污染程度,北京市一定要解决低矮燃煤面源的问题,提倡用型煤而不是散煤,这样才能比较迅速地改善现状。”唐孝炎说。

  而中投顾问环保行业研究员侯宇轩认为,PM2.5降低25%的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并不在北京地区。因为周边的天津和河北,尤其是后者高污染高排放重工业比重高,对北京环境的影响很大。

联防联控更难

  “国十条”提出,建立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的联防联控机制。

  大气具有流动性、扩散性和区域性的特点,联防联控是治理大气的最佳办法。

  而要做到这点,宋国君认为,“有无数障碍”。但是,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期间的治理工作无疑可提供有益参照。

  唐孝炎作为北京奥运会专家组成员,曾参与六省市联席会议,对于联防联控有深刻的体会。“奥运取得比较好的成果,原因在于得到了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那时候流行一句话,‘政府重视,天帮忙,人努力’。”她说。

  “要做到联防联控,必须有联防联控的机构,并且赋予法律权力。”唐孝炎说。

        然而作为研究者,宋国君需无奈地面对另一个现实:污染源和空气质量信息未形成数据库。“如果空气质量信息实现存储和公开,研究水平会提高很多并产生巨大效应。”他说。 (原标题《京津冀 今冬可否“天蓝蓝”》)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