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昆明6.5万人受地质灾害威胁 采矿致水土流失严重

2013.3.27


banquan23.jpeg

小江河床因泥石流频发而淤塞,不远处就是东川城区。


banquan23.jpeg

一个巨大的塌陷坑离元宝村委会深沟村民小组一户人家不足百米。


banquan23.jpeg

四五年间,10余米深的山谷就被泥石流填平。


banquan23.jpeg

banquan23.jpeg

  长达两千多年的采铜史,在昆明市东川区1859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上留下了大量采空区、塌陷区和地质灾害隐患区,6.5万群众需要搬迁。然而,由于我国目前的移民搬迁政策大多针对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移民和煤炭采空区移民,东川移民搬迁没有政策依据也难以找到参照项目支撑。根据概算,6.5万移民搬迁所需资金超过98亿元,远非昆明市和东川区所能承受。

  6.5万人提心吊胆

  1859平方公里有近400处地质灾害隐患点

  能否赶在今年雨季到来前搬进城区居住,是张琼最大的心结。她眼下生活的昆明市东川区汤丹镇姑庄村委会牛棚子村民小组,被两条泥石流沟渠横穿,还有大面积山体滑坡的威胁。“雨下大了,害怕得很,睡在屋里就心慌。”

  地处小江深大断裂带的东川,地震频发,加之有两千多年的采铜史,境内形成大量采空区、塌陷区、地质灾害隐患区(当地简称“三区”),6.5万名群众提心吊胆地居住在这里。

  3月是云南的旱季,沟底干涸的乱石滩成了孩子们嬉戏玩乐的场所。可一到雨季,滚滚泥石流就会沿着被牛棚子村民称为干沟箐和大河边的两条泥石流沟渠倾泻而下。张琼和其他150余名村民要随时做好“躲到高处去”的准备。村民们说,冒雨躲泥石流,甚至通宵不眠的情况,已持续多年。

  村民小组长徐元坤带记者沿干沟箐往南走出六七百米远,一座水泥拦坝高耸眼前。小心地攀上去,徐元坤说,拦坝是在后面山上开矿的企业出资修建的,短短四五年时间,10余米深的山谷就被泥石流填平。2012年六七月间,泥石流漫过拦坝,袭击村子,幸未造成人员伤亡。至今,仍能在村边干沟箐内看到大量泥石流淤积。

  而大河边以北的山脚处,住着14户村民。65岁的皮忠存老人说:“雨水天,山上的石头就会下来。”当地村民还说,山顶上已有几十米长、约半米宽的裂缝,一旦遇到地震或单点暴雨,就可能发生大面积山体滑坡,将大半个村庄掩埋。

  “在汤丹镇,牛棚子村还不算最危险的。”汤丹镇文广中心主任吴天勇有些无奈地对记者说。据东川区排查,在东川区约1859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上,2011年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多达398处。其中,泥石流隐患点111处、滑坡隐患点248处、崩塌隐患点21处、塌陷隐患点18处。东川境内的采空区、塌陷区、地质灾害隐患区,涉及127个村委会363个村民小组1.625万户6.5万人。其中,根据昆明市地质灾害风险划分,2012年度在全区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上居住、急需紧急搬迁的群众有7197户29755人。

  1月,昭通市镇雄县发生特大山体滑坡灾害后,东川区委、区政府在给昆明市委、市政府的请示报告中说,由于长期以来人类活动频繁,生态遭到严重破坏,许多地方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也可能突然发生下陷、崩塌、泥石流和滑坡等自然灾害,严重威胁群众的生产生活,继续实施、加速推进东川区“三区”移民搬迁工程刻不容缓。

  70%面积水土流失

  山体随时可能滑坡,缺少土壤层难以造林

  直径10余米、深10余米,一个巨大的塌陷坑就在汤丹镇元宝村委会深沟村民小组一户人家的房屋外不足百米远的地方。周边,大大小小的塌陷坑还有好几处。吴天勇说,这是采矿挖空了山体造成的。

  说起采矿,东川人很自豪:有据可考的采铜史长达2000多年,直至明清时期,东川仍是国家铸币的原材料供应基地;新中国成立后,东川铜矿建设被列为国家“一五”期间156个重点项目之一;1958年10月,因矿设立地级东川市,素有“天南铜都”之誉,累计探明铜金属基础储量达162万吨……

  然而,数千年的铜矿开采也把东川地表之下凿得千疮百孔,仅汤丹镇受采空区、塌陷区影响的面积就有50多平方公里。上个世纪50年代以后,伐薪炼铜、过度垦殖,又给东川的森林资源带来毁灭性破坏。2012年底,东川区森林覆盖率仅20.77%。而据东川区林业局提供的资料称,300年前,东川的森林覆盖率曾经达到70%。

  冬季的东川,山上满眼是枯黄的野草和裸露的青石。即使到了春天,也很少能见到成片的林子。“年年造林难见林——因为山体随时可能滑坡,坚硬的青石上又没有土壤层。”站在铜都街道紫牛村的大山上,分管营造林生产工作的东川区林业局防火办主任张志斌愁眉紧锁,“1989年,东川实施长江防护林工程时,只能种剑麻一类的草本植物,先慢慢涵养些水土,才能种树。”

  植被的大面积破坏,加剧了水土流失。据统计,东川水土流失面积约1300平方公里,占到全区国土面积的70%,是典型的泥石流极端危险区。作为金沙江支流的小江,流域内纵横分布着107条泥石流沟渠。经长期观测分析计算,小江流域河床平均每年抬高20厘米,每年产生泥沙4200万吨,流入金沙江的泥沙有1000多万吨。

  云南大学环境科学与生态修复研究所所长段昌群教授认为,东川地处小江断裂带上,地震活动相对频繁,地表地质破碎度高,又属于滇中少雨地带,是先天性的生态脆弱区。加之长年采矿,使东川的生态严重退化,恢复成本极高。对隐患突出又难以治理的地区,必须尽快实施生态移民。

  两期已搬迁2896人

  转为社区居民,每人每月补助350元

  暖暖的阳光透过玻璃窗洒进客厅,在城区鑫龙源小区居住的杨仲祥告诉记者,“搬来城里以后,才睡得安稳了。”

  杨仲祥原来住在汤丹镇新塘村委会菜园子村民小组。他回忆说,以前住的土坯房墙体开裂,能放进去一个拳头,路上也裂出口子,他家耕地旁边的地表从1996年就开始出现塌陷。

  2009年4月28日,东川决定用5至10年时间,把东川矿区存在安全隐患的居民、不具备生产生活条件和不利于生态环境建设的村庄、散户全部搬迁完毕。

  “2010年底,东川以在城市住宅小区集中采购商品房进行分配的方式,按人均25平方米的标准,完成了583户1734人的一期移民搬迁,总投资 1.1亿余元,由市、区财政按8∶2的比例分担。”东川区移民开发和劳务输出局局长张震鸿说,移民们告别了危险的生存环境,原有的土地、宅基地收归集体,用于生态修复。

  张震鸿说,为让进了城又没了可耕种土地的移民们搬得来、留得住、能发展,东川区将搬迁移民的户口全部转为社区居民,政府给予最低生活补助每人每月 350元,符合条件的全部纳入低保。同时,着力增强移民的“造血功能”。许多“三区”移民通过技能培训,在城里找到了工作。一期移民张华在鑫龙源小区当保安,每月工资1300元。“两个孩子也在城里上学,比起在农村时,放心多了。”张华说。

  昆明市发改委调研员、东川转型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陈宗远告诉记者,在东川产业转型过程中,凡有适合东川的非矿产资源性行业,市发改委都积极支持落户东川,比如葡萄酒厂等就布局到了东川,为解决移民就业增加了渠道。而二期移民搬迁项目实施方案也已获昆明市政府批复。

  3月21日,二期移民搬迁安置房建设举行了开工仪式,通过在城区周边建设房屋的形式,安置383户1162人。陈宗远说,在房屋分配标准方面,二期移民将调整为人均住房20平方米、商铺5平方米,使移民们在家门口就能做生意。

  整体搬迁缺政策支持

  当地财政囊中羞涩,上级配套资金缺项目支撑

  “群众要求搬迁的意愿非常强烈。”张震鸿说,按计划,二期移民搬迁项目原本应在2010年启动实施,因为资金问题,停滞了两年多。即便接下来的搬迁进展顺利,也还需要8年才能把近3万急需搬迁对象搬迁完毕,而所有6.5万移民要到2030年末才能全部搬完。

  东川移民搬迁难在哪?张震鸿认为,关键在于缺乏政策依据和资金保障。我国目前的移民搬迁政策大多针对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移民和煤炭采空区移民,东川“三区”移民搬迁没有现行政策依据,难以找到参照项目支撑。没有项目,就意味着没有资金。目前,东川仅能从资源枯竭城市转型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中安排十分有限的配套资金,再没有中央和省级的其他资金支持。

  云南省发改委产业协调处处长刘艳清证实,虽然省发改委多次争取,但由于东川“三区”移民难以被纳入相关项目,要获得中央和省级的配套资金支持很困难。

  2012年,东川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仅6.79亿元。而根据概算,6.5万移民搬迁共需资金超过98亿元,数额之巨大远非昆明市和东川区所能承担。“光二期移民搬迁就需要1.63亿元,市、区分担比例也调整为4.3∶5.7,这对东川而言不是个小数目。”张震鸿说。

  东川区常务副区长高宇明坦言,受区位偏远、交通基础设施薄弱、发展空间受限、生态脆弱等因素制约,东川在产业转型发展方面并不成功,可以吸纳大量就业的第三产业发展更是滞后。2003年,东川城镇登记失业率高达40.2%。虽然到2012年底,这一数字已降至10.94%,但仍在高位。

  “2004年,云南省建立‘东川再就业特区’,实施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但今年底就将到期。”东川区劳动就业服务局局长刘杰担心,“假如许多企业因此撤出东川,失业率再度升高,移民搬迁之后的就业也会成为大问题。”

  昆明市曾提出,东川要与相邻的昆明倘甸产业园区和轿子山旅游开发度假区管委会联动制订移民搬迁异地安置计划。然而,目前“两区”产业集群尚未聚集、相关生产生活配套服务设施还不完善,与“两区”管委会联动建立移民搬迁安置区的工作同样存在较大困难。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