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2010全国质谱大会大会报告(一)

2010.8.02

  2010年7月30日~8月1日,2010全国质谱大会暨第三届世界华人质谱学术研讨会在吉林长春隆重召开,本次大会邀请了来自北美、台湾、香港、新加坡等海内外的专家通过80多场高水平的精彩报告与代表们进行了充分深入的学术交流。分析测试百科网作为本届大会的应邀媒体,将对大会报告进行系列报道。

27501_201008021552561.jpg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张玉奎 院士

  首先,来自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张玉奎院士做了题为《高通量蛋白质组分离鉴定平台》的报告。蛋白组成复杂和蛋白表达的时空特性是蛋白质组学科学家面临的挑战。蛋白丰度范围大,目前的技术很难检测。报告中,张院士介绍了体积排除色谱-微柱反相色谱-膜接口-固定化酶反应器-微柱反相色谱-质谱平台的集成化蛋白分析策略。分别对集成化平台中的关键部件进行了介绍。其中对二维体积排除色谱-微柱反相色谱分离小鼠脑蛋白的研究表明,结果正交性好,分离效率高,可用于复杂样品的高分辨分离;对溶剂置换膜接口的研究结果表明,经过膜接口交换,酶解产物能较好地捕集无机有机杂化整体基质;固定化酶反应器和微柱反相色谱-质谱分析系统也是平台的关键部件。

  张院士还通过举例——鼠脑提取蛋白质的分析,第一维用体积排除色谱分离,第二维用C8微柱反向色谱分离,第三维用C18微柱反向色谱分离,并与传统蛋白分析方法比较,说明集成化分析方法是十分有效的。

  此外,张院士还介绍了芯片液质联用平台,该平台的关键部件是芯片上亲水性酶反应器和芯片-SCX-C18 tip-ESI-MS/MS分析平台。这些技术在蛋白的分离鉴定方面大大提高了通量,对蛋白的研究有指导意义。

27501_201008021552562.jpg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江桂斌院士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江桂斌院士带来了报告《HR/GC-MS在分析持续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POPs)中的应用》。报告中,江院士介绍了POPs的基本情况、高分辨质谱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发现新的POPs、面临的挑战四个方面的内容。

  虽然POPs在环境污染物中仅占2%,但POPs具有长距离迁移、在环境中长期存在且具有毒性的特点,对环境危害很大。在斯德哥尔摩公约中,最初规定了12中POPs,2009年,POPRC组织又增加了9种POPs化合物。由于POPs严重危害环境,美、日均对二噁英进行了严格的标准。我国的标准要求相对没那么严格,目前也只有3个国标。

  随着斯德哥尔摩公约的制定,国内外许多科学家都开始研究POPs,由于POPs结构复杂、在环境中含量低且毒性差别很大,因此,高分辨质谱成为了环境分析的有利工具,江院士介绍,目前国内已有30余个二噁英实验室拥有高分辨质谱。但高分辨质谱需要有洁净的实验室、农残级或更高的试剂和使用实验室内标。因此,价格和试验条件的限制是高分辨质谱亟待解决的问题。

  江院士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发现POPs。江院士通过物理化学性质对比发现了溴代阻燃剂(TBC)并确证属于POPs;通过质量平衡关系发现了大量全氟碘烷类化合物,毒性研究表明该累化合物属于雌激素;通过效应引导的污染物识别EDA(Effect-Directed Analysis);通过效应-毒性关系发现了四溴双酚-其中-A-丙烯基醚。江院士强调,EDA是POPs发现更为重要和有效的方法。

  对于面临的挑战,江院士指出了以下5点:环境中存在的难电离物质分析,基质干扰,甲基等不稳定代谢产物的检测、高分离色谱与高分辨质谱的结合、同位素质谱为环境分析。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