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头绪纷繁

查看完整版本请点击这里: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头绪纷繁
由于生活污水、畜禽养殖废水排放量增大,面源污染加剧,加之缺少适用治理技术、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等,农村(村镇)环境污染治理难度较城市更为突出,成为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障碍。如何找到既经济又实用的农村污水控制方案?
  在近日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主办,清华大学和中国水网承办的“农村(村镇)环境污染防治技术研讨会”上,专家提出,农村污染控制技术不能照搬城市的做法,应当因地制宜,综合考量观念、技术、制度、经济等多种因素,从源头削减,并加强回收利用和全过程控制。
  农村污染源更复杂、分散,但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适合村镇环境污染防治的技术应用太少,实用性差,在技术政策引导和评价方面更是空白
  农村环境治理和管理体制滞后于农村经济的发展。由于农村地区经济水平、产业格局以及居住布局都不同于城市,主要适用于城市地区的各种污染控制技术在农村难以实施,使村镇污染治理出现或沿用城市集中处理手段投资太高,或放任污染排放造成更严重的环境危害等问题。
  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有关负责人说,全国农村环保工作会议召开之后,环境保护部及时提出了确保农村饮用水安全、治理畜禽养殖污染、加快生活污染治理等重点工作。但农村污染源比较复杂、分散、涉及面广,同时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污染治理成本高,缺少市场化机制,缺乏相应的污染治理激励政策和机制,资金来源和城市相比也更加不容易获得。更重要的是,适合村镇环境污染防治的技术应用太少,实用性差,效果参差不齐,使农村(村镇)环境污染成为我国环保事业的一个顽疾。
  为此,环境保护部将于最近在广泛征求成功应用的技术、案例和政策建议的基础上,开展2009年度农村生活污染防治、养殖畜禽粪便污染防治、农业废弃物污染防治等技术政策、最佳可行技术和工程规范等系列文件的编制工作,以便更好地指导我国村镇环境污染防治。
  收集系统不完善,处理率低,技术规范、导则缺失,生活污水成为农村环境的主要污染源
  与会专家对目前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状表现出担忧。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高工谭学军说,目前,农村生活污水首要问题是收集系统不完善,这是一个全国的共性问题。我国农村大多数没有排水系统,随意排放,粪尿进入干厕,其他杂排水就近排入河道,处理率非常低。在上海农村化粪处理率达到95%,但真正进行污水处理的还是很少。除了处理技术相对落后外,农村还缺少系统的跟踪监测,没有后续的调查,无法掌握治污设施真正的处理效果。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副司长赵晖说,由于技术规范、导则、排放标准等的缺失,致使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在建设中缺乏依据。另外,城镇污染物排放标准对于农村这种排放相对分散、环境容量相对大的情况,并不适用。
  赵晖表示,这种状况目前有所好转,去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编制了镇乡村排水技术规范,浙江、江苏、天津等省市也分别出台了地方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适用技术指南、农村生活污染控制最佳可行技术导则等。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应尽量做到无能耗、无管理;应以分散处理为主,立足于源头削减、回收利用和全过程控制,并注重将污染治理与农业生产相结合
  研讨会上,专家、企业界人士一起努力探寻适合我国农村的污水、垃圾处理技术,并从宏观层面上就技术路线、最佳可行技术、标准规范的制定以及相关制度的建设等进行了探讨和交流。
  由于城乡差别,不能简单照搬城市污水处理模式,对此专家们达成了共识。但如何找到既经济又实用的技术?清华大学环境工程与科学系教授王凯军给出了建议。他说,选择农村污水处理技术应因地制宜,结合气候、经济、地形等因素来确定污水处理方式,要集中处理与分散处理相结合,以分散处理为主,分散处理应立足于源头削减、回收利用和全过程控制。另外,要考虑污染治理具备与农业生产相结合的条件,这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则,人工处理还要与新农村建设和自然景观的重构相结合。
  目前,我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技术路线并不明确,五花八门。对于具体的治理技术路线和适用性,与会人员讨论尤为激烈。专家认为,农村适用技术不等于低造价,也不等于低科技,应全面评估价格和效益。其中大家说得最多的是生态治理模式。
  谭学军说,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的选择应做到两个无,即无能耗、无管理。基于此,谭学军提倡采取生态处理技术,包括人工湿地、地下渗滤和稳定塘。他说,从管理要求和运行费用来讲,这3种处理技术相当,但是从建设费用来讲,人工湿地和氧化塘相似,从占地面积来讲人工湿地最少,所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推荐选用生态处理技术中的人工湿地技术,这种模式目前在上海、浙江、江苏等南方省市广泛采用。
  王凯军则特别提出了源分离理念。他说,尿液和粪液中氮、磷、钾含量都在80%以上,通过源分离,可以大大降低污染负荷,降低处理难度,在此基础上,再利用人工湿地等手段,可以取得很好的治理效果。课题组在北京的项目结果显示,经过上述处理后,化学需氧量去除率高。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张永春向大家介绍了国际上一些成熟的生态治理案例,如德国勃拉姆菲尔德生态村、日本等国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等情况,并提出走生态治污和污染物资源化利用的道路。他说,生态之路不是简单地种一些草,种一些树,搞一些设计,而是要注重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利用天然的一些能源和资源解决农村污染问题。张永春提出建设生态村,倡导发展生态农业,希望通过生态指标的考核,利用自然促进生态系统的安全,实现物质循环利用和资源的充分保护。
  面源污染治理总体思路是减源、截留、修复
  作为国家863重大专项之一,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副所长杨林章对农村面源污染控制技术与对策进行了研究。他提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的总体思路是减源、截留、修复,即以源头控制为重点,以削减污染物总量为根本,以治水为关键,以修复为目标。他建议,尽快推动耕地的相对集中,对此他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当农民只种植5分地时,对于投入的化肥、农药等成本可能并不重视,如果耕种较多,比如到了50亩,农民才会研究投入产出比。
  农业部沼气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胡启春则向大家推荐村镇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技术。他说,净化沼气池技术优点很多,如投资分散、不耗能源、运行费用极低、物理产生量很少等。针对不同地区的技术经济承受能力,沼气科学研究所设计出12种不同规格的池型。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建设超过了17万个。会上,专家对沼气池在北方地区的适用性问题进行了讨论,因为沼气池性能受温度影响很大。
查看完整版本请点击这里: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头绪纷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