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方群:在微流控领域掌握自主知识产权

2010.12.23

  研究工作2:高通量进样和分析筛选

  方教授研究组的另一个方向,是做高通量低消耗的分析和筛选,这对于大规模筛选领域非常有意义。在许多筛选领域(如药物筛选),样品量很少,一些生化试剂也非常贵,减少耗样量、提高通量将大大降低筛选成本。比如现在的生物学研究很多依赖于筛选实验,筛选规模量级是上千、上万、上百万、甚至上亿级别的,所以对筛选速度要求非常高,同时样品消耗要少。

  方教授正在进行的一项研究是,在前述缺口管阵列和毛细管技术基础上,通过自动化控制,在纳升尺度上可以实现超快速进样(最快可达6000个样品/小时),目标是实现高通量、低消耗的大规模筛选。对比来看,常规实验室操作液体的量级一般是毫升级;目前做高通量筛选的多孔板是微升到几百个纳升级;而在方教授研究组的微流控高通量筛选系统中,试样试剂的消耗量在纳升到皮升级,比现有技术降低数百到数千倍。这项研究将对化学、生物、医学、药学筛选都非常有价值,尤其对那些样品昂贵的筛选会更有意义。

  关于为什么要进行高通量筛选,方教授也谈了自己的一些认识。在许多领域,尤其是生命科学领域,未知的东西很多,没有很成熟的理论来指导,很多研究要靠大量的筛选实验。高通量筛选正是这样兴起的,包括在药物研发、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甚至近年出现的合成生物学等领域,很多的研究活动都是基于高通量筛选实验来开展的。比如现今的药物研发,第一个阶段就是大规模筛选,化学合成上万个、几十万个化合物,再用这些化合物与靶标酶反应看能不能抑制它、或与靶标细胞反应看是不是对它有影响;如果有效果了,再基于这个结果做进一步的筛选。也就是说,靠理论不能完全指导药物的研究和合成。“我觉得,对一个未知性很强的领域,高通量筛选会是一种研究手段,而不简单是一个应用。在这个领域如果深入做下去,应该会有很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高通量筛选会成为科学研究的工具,而不仅仅是某个具体应用的工具。”


  研究工作3: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手边的工具——快速测定DNA纯度和含量

  除了原创性研究,方群教授研究组已向产业化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最近他们开发了一个全集成微型化手持式光度计。大家知道,每个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经常进行DNA、RNA或蛋白质的提取操作,提取出来马上要粗测一下它们的纯度和含量。检测方法是在两个紫外波长(260和280 nm)下测定吸光度。可以说,用于DNA/RNA/蛋白纯度和含量测定的紫外光度计是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必备工具。但是传统的紫外光度计用比色皿,耗样量大,对于样品珍贵稀少的场合来说并不适用,很多实验室只好把样品稀释,增大其体积后再测,但这样样品浓度降低了,可能导致仪器无法检出。近年来,国外多个厂家都在竞相推出超微量紫外光度计,包括Thermo Scientific的NanoDrop、GE的NanoVue、BioTek的Epoch、Shimadzu的BioSpec-nano等十余款,这些超微量紫外的最小耗样量在0.5 ~ 5 μL之间,重量在2 ~ 7 kg之间,且价格不菲。方群教授研究组开发的微型化手持光度计,耗样平均仅为300 nL,手持即可,并且价格低廉,简单易用。方教授形容说:“我们学校做分子生物学的老师很喜欢,觉得很方便。把光度计放在手边,像移液枪一样,一按红键,把微量样品吸进去就出结果。”

   13322_201012220003473.jpg

全集成微型化手持式光度计

  值得一提的是,这款小仪器是方群教授研究组耗时近5年开发的一台几乎成品的仪器,而不单单是一个实验装置。方教授说:“在把这台仪器微型化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最难的不是我们自己的那部分液芯波导长光程检测单元,而是把所有的外部设备,包括驱动泵、流通池、检测器、光源、仪器控制、数据处理和结果显示、独立电源等等,统统集成到这个小仪器中。现在这个小仪器已经包含了所有的部件,不需要计算机,里面有单片机;也不需外部电源,有个照相机的电池就能供电。”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