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浙江大学张国平教授新PNAS发表新成果

2014.9.03

  此前的考古、历史和分子研究指出,近东地区的新月沃土是栽培大麦起源和驯化的中心地带。然而,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栽培大麦的起源地可能不只一个。

  浙江大学和Haifa大学的研究团队首次通过RNA测序和基因组相似性分析,对大麦的驯化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发现,西藏高原及其附近的地区也是栽培大麦驯化的中心,进一步证实了栽培大麦的多元化起源。这一成果发表在九月二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浙江大学农学院的张国平教授和Haifa大学的Eviatar Nevo。

  栽培大麦的驯化被人们当作模式系统来研究农耕文明的起源和早期传播。研究人员希望通过栽培大麦和野生大麦的转录组图谱,了解大麦驯化的发生地。他们在12个钝稃野大麦(Hordeum spontaneum)和9个栽培大麦(Hordeum vulgare)中生成了大约48-Gb的转录本序列,从头装配了这21个样本的12,530个转录本。

  种群结构分析显示,青稞存在于大麦驯化的早期阶段。随后研究人员基于栽培大麦和野生大麦基因组区域的相似性,提出现代栽培大麦的基因组源自于新月沃土(主要是染色体1H、2H和3H)和西藏(主要是染色体4H、5H、6H和7H)的野生大麦基因型。

  这项研究表明,大麦驯化随着时间推移发生在不同的地理区域。这一成果有助于增进我们对农耕文明传播的理解,也为进化遗传学家和育种者们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