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我国可移动文物首次建立"身份证"数据存储量达2.7万G

2015.3.03

  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在今天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通报了首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进展情况:迄今历时一年的普查工作,共调查国有单位102万个,藏品约4500万件,基本摸清我国国有可移动文物分布状况;在普查过程中首次为可移动文物建立起“文物身份证号”和信息管理体系,针对可移动文物的“国家登录制度”正在建设中。

  据励小捷介绍,截至3月2日,经过认定并登录的藏品1268万件,上传电子照片1065万张,数据存储量达2.7万G,并以平均每天6万件的速度上涨,普查工作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这102万余家国有单位涵盖国民经济全部行业类别,普查中同时建立国有可移动文物统一资源库,每件文物生成唯一的22位全国可移动文物登录编号,建立起“文物身份证”和信息管理体系,对全国文物资源实行动态登录和常态化管理。普查结束后,将公布全国可移动文物名录,并开启公众查询,实现普查成果全社会共享。今后将对已登录文物给予保护经费上的支持,未经登录的文物有可能面临出境、展出等受限。

  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是国务院在“十二五”期间部署,由国家文物局主要负责组织,地方各级政府实施的一项重要国情国力调查项目,是切实维护我国文化安全、加强文化领域国有资产管理的重大工程。

  据了解,在2016年底完成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后,将继续开展包括民间收藏在内的文物普查工作。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