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污染物可传导至鱼类 野生鱼未必更“绿色”

2013.4.19

  相比人工养殖,野生大黄鱼可以卖出天价。然而,华东师大生物学系主任杜震宇教授昨天给生命科学学院大学生们上了一课:原来野生鱼未必比养殖鱼更“绿色”。

  作为入选上海“千人计划”的水生物特聘专家,杜震宇对国内五大城市海域的野生鱼和养殖鱼进行了体内污染物对比研究,结果发现人们通常持有的食品安全认知存在误区。就以大黄鱼为例,养殖鱼测得的农药滴滴涕(DDT)含量最高为每公斤88微克,而东海沿海野生大黄鱼的含量低值与高值分别为14至 640微克。尽管两者含量均符合我国和国际上1000微克的限值,却无法得出野生鱼比养殖鱼更为天然纯净的结论。

  杜震宇解释称,在自然界中,不论是营养物还是污染物,均能通过层层的食物链,传递至处于顶端的掠食者,其中不少都是人类消费的食用鱼;而在人工养殖环境中,商品化饲料的普遍食用,反而缩短了污染物在生物长链中不断累积、沉淀的过程。因此,西方人不愿意直接食用野生物种,更相信经过检疫的人工养殖物种。“其实,这一原理也同样适用于其它家养禽畜。”

  至于养殖过程中饲料的添加物,公众也不必过于“谈之色变”。身为挪威国家营养与海洋食品研究所的兼职高级研究员,杜震宇表示,事实上,著名的挪威三文鱼为了保持肉质鲜红,也大量采用饲料添加剂――斑鳌黄,当然这种色素完全是公认合法的。他认为,鱼可能是人类餐桌上最后的野生动物,随着全球海洋渔业资源加速趋向枯竭,规模化、规范化的人工养殖必然取而代之。

  此外,针对养殖中添加激素会导致性早熟或生育障碍,如“黄鳝吃避孕药长大”的说法,杜震宇也以实验来辟谣。他将避孕药成分加入黄鳝饲料,结果一个月后黄鳝便大批死亡,其中高剂量组死亡率达90%,低剂量组死亡率也有50%。另一方面,以雌激素为主的避孕药成本高,也不太可能被用于鱼类养殖。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