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生态优先 因地制宜 深圳建立多目标雨水控制系统

2014.8.04

  现代城市雨水系统的功能已由传统的单一“快排”模式,逐渐向径流污染控制、内涝控制、雨水资源化、生态环境保护等多目标模式过渡。因此,城市雨洪管理理念中应充分重视低影响开发,以构建内涝防治、径流控污、雨水资源化的多目标雨水控制利用系统。

  雨水花园、绿色屋顶、植被浅沟、透水铺装、塘和湿地等都是结合生态的绿色基础设施,是多目标雨水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深圳市光明新区就正在采用绿色基础设施和灰色基础设施相结合,从而实现多目标雨水控制利用的尝试。目前部分项目已建成投入使用。在片区内,对市政道路,车行道和自行车道采用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延缓径流雨水出流;步行道采用透水铺装;道路红线内产生的径流雨水优先汇入下沉式绿化隔离带和渗滤树池,进行滞蓄和渗滤处理,将大部分径流雨水渗入地下。

  在这个小区,设计者采用绿色屋面、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雨水集蓄回用系统等,实现雨水的减排和资源化利用。在公园,通过植被浅沟、湿地、塘等生态设施收集、滞蓄和净化雨水,发挥径流污染控制、峰值流量削减、水文生态修复等方面的作用。

  李俊奇建议,城市规划中应科学划定蓝线和绿线,优先选用下沉式绿地、植草沟、雨水湿地、生物滞留、透水铺装等低影响开发设施,保护水敏感区,实现可持续水循环,提高城市水生态自我修复能力。

  据一位参与上述片区设计工作的专家介绍,通过上述设计,片区内雨水系统将实现多个控制目标。其一,通过低影响开发设施,使片区内年均径流总量削减60%以上;其二,片区内年均径流污染物总量削减40%以上;其三,小区通过雨水资源化回用和再生水回用等,使建筑与小区总节水率不低于8%;其四,通过分散式滞留减排和控制,使雨水排放综合重现期从两年一遇提高到4年一遇,大大提高综合排水能力。

  “新型城市雨水系统构建应遵循生态优先、因地制宜的原则。”李俊奇认为,应提倡合理利用绿地和景观空间,首先采用分散式、生态型的雨水控制利用系统对降雨径流进行合理控制,其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场地开发对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和原有水文循环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优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统,建设生态排水设施,充分发挥城市园林、绿地、道路、水系等设施对雨水的吸纳和蓄渗作用。

  生态优先是指城市开发建设应保护自然河道、湖泊、湿地、坑塘等,优先利用自然排水设施,实现雨水的自然渗透、自然积存、自然净化、自然排放。生态优先雨水管理模式使城市开发建设后的水文特征接近开发前的自然水文条件,减少雨水排放总量、延缓峰现时间,有效缓解城市内涝。通过自然截流下渗设施、人工增渗设施、延时滞留与调蓄排放设施等源头措施对雨水进行多途径的疏导排放,同时兼顾削减径流污染负荷、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等多控制目标,为建设具有自然渗透、调蓄、净化、利用、排放功能的海绵城市提供了保障。

  雨水管理的因地制宜是指各地应根据本地自然地理条件、水文地质特点、水环境与水资源赋存状况等,合理确定雨水控制利用系统的控制目标,除了内涝控制目标之外,在水环境矛盾突出和水环境质量要求较高的地区应考虑径流污染控制目标;水资源短缺地区应考虑雨水资源化利用目标;在水敏感区域应考虑水土流失控制等目标。

  多目标雨水控制利用系统设施需要统筹建设。李俊奇表示,低影响开发设施的适宜性选择与规划布局应从建筑、小区、道路、绿地等不同用地性质的源头入手,通过所确定的控制目标选择渗透减排、断接、滞蓄调节、资源化回用等方式,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对雨水径流进行源头控制和分散式管理。对高度城市化、用地非常紧张的区域,如果有自然或人工坑塘可以利用,也可建设多功能调蓄设施,以调蓄暴雨峰流量为核心,把排洪减涝、调蓄利用与城市的景观、生态环境和运动休闲等其他一些社会功能更好地结合,高效率地利用城市宝贵土地资源。也可结合景观设计,建立以多功能调蓄水体为核心的生态公园,利用人工湿地、人工快滤池、前置塘、生态堤岸及生物浮岛等措施进行水质保障,进而达到雨水控制利用的多重目的。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