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化剂被视为台湾版的三聚氰胺,潜伏在台湾食品中已有近30年。理所当然地,人们会怀疑,食品中还有没有比塑化剂潜伏得更深、更多的毒物?萌生这种怀疑的原因首先源于现代食品安全检查制度。台湾的食品卫生检查部门不会检测塑化剂,因为这并不在检测列表中。在台湾,通常的食品检测只是去看肯定性列表的物质是否含有、否定性列表物质是否没有,至于不在这两项列表上的物质,通常并不会引起检测员的注意。

  这种情况与2008年中国大陆的三聚氰胺如出一辙,也与食品安全出现问题时有关部门的辩解如出一辙。三聚氰胺是不允许添加到食品中的,国际食品法典和中国国家标准并没有对奶粉中三聚氰胺的含量等进行规定,因此监管部门不进行有针对性的检测并非过错,除非有证据可以证明质检机构明知此种情况而不作为。

  这种辩解提出了一个概念,三聚氰胺、塑化剂等不属于食品添加剂的毒物在导致严重的大范围的恶果之前是没法查的,所以监管部门并没有错。这种解释当然是有理由的,因为现有的食品安全检查概念是,要根据已知的、可预知的和出现了蛛丝马迹的食品问题进行检验,未知的、无法想象的东西确实无从查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