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北京大学、中国疾控中心《柳叶刀》联合发表新文章

2012.12.03

  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哈佛大学和中国海洋大学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近日在《柳叶刀》(The lancet)上发布了一项全国性观察组群研究的结果,报告了2003-2011年中国不一致夫妇(serodiscordant couples)抗逆转录病毒治疗预防HIV传播的情况。

  领导这一研究的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首席专家、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与免疫研究室主任邵一鸣教授。其开创了我国HIV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迄今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300多篇,主持研究项目多次获得国家奖和部委科技奖。2010年当选为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

  基于HPTN 052随机临床试验和观察性研究的结果,世界卫生组织(WHO)向所有一方感染HIV,另一方未受HIV感染的不一致夫妇推荐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旨在减少疾病传播风险。然而一直以来未有研究团队就这一公共卫生策略在大范围内以及发展中国家中的可行性以及可持续情况展开评估分析。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回顾性的观察组群研究。研究对象为2003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全国HIV流行病学和治疗数据库中接受治疗和初治的HIV感染个体,以及并未感染HIV的异性配偶,。研究人员根据感染个体的治疗现状进行分级,分析了HIV阴性伴侣的年HIV感染率。 Cox比例风险分析调查了与HIV传播相关的因素。

  研究人员针对38 862对不一致夫妻展开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初治组群中14 805对夫妇HIV年感染率为2.6%,治疗组24 057夫妇HIV感染率为1.3%。计算结果显示在治疗组群中这一措施对未受感染的配偶的保护比例是26%。研究人员在几乎所有统计群体中均观察到HIV 传播减少,这一保护效应在第一年尤为显著。不过相对于通过输血或异性间性交传播的HIV感染者,这一预防措施对通过注射药物感染的HIV阳性配偶并不是很有效。

  调查结果表明用抗逆转录病毒治疗中国不一致夫妇中的HIV阳性个体,可降低HIV传播,表明这种治疗即预防(treatment-as- prevention)策略是一种适宜在发展中国家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公共卫生预防策略。不过研究人员表示对于这一保护策略的持久性和推广性还需要进一步开展研究调查。

  这项研究获得了中国政府“十二五”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的资金资助。

  邵一鸣简介:

  教授,1957年3月出生于青岛。1983年青岛医学院毕业,1988年在中国预防医科院获博士学位。

  1980年在大学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预防医科院病毒所党委委员。曾留学法德两国,89年任WHO总部全球艾滋病规划顾问。90年回国参加到艾滋病防治和科研工作至今。曾任卫生部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国家参比实验室主任。现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首席专家,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与免疫研究室主任, 南开大学艾滋病研究中心主任。

  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5年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内外学术职位包括卫生部艾滋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微生物学会病毒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WHO艾滋病策略和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微生物联盟病毒学会顾问,盖茨基金会全球重大卫生挑战科学委员会委员。2010年当选美国微生物科学院(American Academy of Microbiology,AAM)新科院士(Fellow)。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