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分类垃圾桶 别再成摆设

2010.6.16

  垃圾分类的好处毕竟不能立竿见影,需要多年的持续努力,不仅考验政府的施政理念,还有市民的公德素养。  

  全世界第一个提出“垃圾分类”的城市是哪一个?是东京、巴黎,还是伦敦、哥本哈根?

  统统不对,正确答案是:我们可爱的首都北京。

  北京市政府参事、市政市容委副总工程师王维平介绍,早在1957年7月11日,《北京日报》曾刊发过一篇文章,题目就叫做《垃圾要分类收集》。此后,由于接二连三的政治运动,这件事就搁下了。

  1996年,迫于垃圾围城的压力,北京市开始在西城区进行试点垃圾分类;之后,连年推出垃圾分类小区、社会单位试点;为迎接2008年奥运会,试点范围成倍扩大,更多的小区放置了分类垃圾箱……

  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前期分类不到位、后期收集“大锅烩”,垃圾分类成了轰轰烈烈的环保秀;马路边、小区内的分类垃圾桶,也成了自欺欺人的摆设。

  在其他城市,垃圾分类同样遭遇有名无实的尴尬。作为全国首批8个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的广州,就鉴于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在去年4月做出决定:不再投放比单桶垃圾箱贵50%的分类垃圾箱。这无异于向垃圾分类举手投降。

  垃圾分类之所以流于形式,一个很关键的原因是,政府没有把它作为真正的民生工程,扎扎实实、从头到尾地加以推进,而只是作为应付上级差事的政绩工程,图个表面热闹了事。

  而居民垃圾意识淡薄,未能养成自觉分类的良好习惯也是重要原因。尽管小区摆放了分类垃圾桶,许多市民还是图省事,把所有垃圾装在一个塑料袋里,一扔了事。时至今日,把垃圾袋放到楼道里、甚至随手乱丢的事情依然屡见不鲜。

  垃圾分类看似简单,实则不然,它还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系统工程:除了居民先要分类投放,之后还要分类运输、分类转运、分类处理、分类加工利用,否则就会前功尽弃。要真正做到垃圾分类,需要对原有的垃圾处理系统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除了增加人力物力,还离不开增加政府投入。

  但这只是硬币的一面。另外一面是:如果真正把垃圾分类做到位,既可以从源头上减少垃圾,又能实现废旧资源循环利用;既可以节省垃圾填埋的土地、焚烧的费用,又能拉动相关产业发展,带动就业。日本东京由于扎实推进垃圾分类、废品回收、限制包装等系列措施,生活垃圾的产生量从1989年开始负增长,此后逐年递减,去年垃圾产生量比10年前减少了44%,以至于原有的25个垃圾焚烧厂停了10个。

  垃圾分类的好处毕竟不能立竿见影,需要多年的持续努力,不仅考验政府的施政理念,还有市民的公德素养。只有官民合力、上下同心,垃圾分类才能由难变易、名至实归。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