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袁申元:“我和社区有个约会”

2010.9.03

  8月23日上午8时,北京同仁医院原内分泌科主任袁申元教授如约来到北京市朝阳区劲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眼前的袁申元教授,上下楼梯步履矫健,说话中气十足,很难让人相信这是一位79岁的老人。

  6年来坚持到社区出诊

  从2004年开始,被劲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张建东“软磨硬泡”的诚心感动,袁申元同意每周一上午到劲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出诊,6年来风雨无阻。有一次,袁申元周末去外地开会,遭遇航班延误,周一凌晨2时才到家,几个小时后她还是准时赶到了劲松社区。她说:“一想到那么多眼巴巴盼我来的老病号会失望,我就于心不安。”

  记者在劲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访时看到,该中心为袁申元准备了一间专家诊室,有两个问诊台,一边坐着一位她在这里收的“弟子”。社区居民唐大爷把化验单递给了袁申元。“血糖从11.1降到了7.7,肾脏没受影响,控制得不错。”袁申元开心地表扬唐大爷。“我听您的话,注意饮食,早晚走路。”唐大爷乐呵呵地告诉袁申元。

  “不过你的血糖还没有达到6.5的标准值。”袁申元话锋一转,“血糖达标了才能避免并发症,才不会眼睛瞎、心梗。我给你调整一下治疗方案,‘格华止’一天从2次改为3次,记得要饭后吃,避免刺激胃肠道。”

  袁申元站起身来摸了摸唐大爷的颈动脉,又弯下腰去摸了摸足背动脉。“颈动脉没杂音,说明不会发生中风;脚脖子没肿,说明没有发生下肢动脉狭窄。”

  袁申元轻轻叹了一口气,对记者说:“摸颈动脉和足背动脉都是内科最常见的检查,对医生来说是举手之劳,不花钱就能早期发现问题,可惜已经被很多内科医生遗忘了。”她说自己弄不明白,一些医生动不动就开一大摞检查单,要是离开高精尖的检查,是不是就不会看病了呢?

  “来,再测一下血压。”袁申元仔细地帮唐大爷把腕带绑平整,嘱咐唐大爷坐直身体。她一边操作,一边对“弟子”说:“这样才听得准。”

  “血压还不错。”袁申元对唐大爷的状况比较满意,又鼓励他:“下次来的时候争取再进步点。”

  唐大爷得糖尿病已经7年了,和很多“糖友”一样,他一度很怵去医院,半夜排队挂号不说,有些医生还一副冷脸,动不动就数落病人一顿。3个月前,唐大爷听邻居说,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北京同仁医院的大专家坐诊,人很和气,看病也仔细,不明白的都给讲得清清楚楚,从来没有不耐烦。于是,唐大爷也开始 “追随”袁申元。

  另一位老病号说,最佩服袁申元“记性好”:“我来看过一次病,她就记住我了,第二次来张口就说出了我的情况。”他觉得,大专家在社区坐诊对病人来说真是天大的喜讯。因为慢性病病人一个月至少得看2次病,去大医院经常挂不上号,只得找号贩子,一次就得花五六百元。在社区看病,自己就能过来,不用孩子陪,也给孩子减轻了负担。

  医学要有“温度”

  袁申元一直认为,社区是管理糖尿病病人最好的场所。早在1995年~2003年,她就和同事作为志愿者,每周六到大兴区某乡卫生院会诊半天。现在,她还在三里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崔各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

  来到社区,袁申元发现在这里看病和在大医院真是不一样。在医院,医生是坐等病人上门,接触时间也不过5分钟~10分钟,而社区医生和居民熟得很,病人有时不光跟医生说自己哪不舒服,家里遇到为难的事也会跟医生“唠一唠”,大家都跟街坊一样。

  袁申元说,跟社区病人打交道时间长了,更深地了解了他们得病后的辛酸,也促使她开始反思自己这些年的从医路,觉得有时候对病人太苛刻了。她举了个例子,有一个得了糖尿病的10岁的孩子,平时特别乖,不能吃的东西他基本都能忍住不吃。有一天,看着伙伴们开心地吃冰激凌,孩子就说特别想吃一口,袁申元觉得应该满足一下孩子的小小心愿,就给他多打2个单位的胰岛素,让他吃一次冰激凌。“医生要是总板着脸,说不许吃甜的,一看病人血糖高了,就训病人,从科学上说,这是没错的。但没有将心比心,没有顾及病人的感受。有时换位思考一下,让病人感觉到医生是理解他的,这样病人就会更听医生的。”

  有一个病人体重超重40公斤,一顿饭吃一个肘子没问题。“如果光动嘴皮子说你要减肥,但没有一个可行性方案,病人会觉得遥不可及。”袁申元告诉病人,半年先减5公斤体重。在饮食上,粮食先减半两,坚持锻炼。她告诉病人,自己一个同事的孩子才30多岁,因糖尿病发生了心梗,安装了支架,事业还没到顶峰,身体先垮了。为了激励他,袁申元还跟他分享了一些减肥成功的例子。

  让袁申元很难忘的还有一个现在已经63岁的病人。这个女病人患的是1型糖尿病,病情很严重。当年,医生是不主张她生孩子的,结果她意外怀孕了。当时,科里分成两派意见,一派主张不要孩子,因为糖尿病合并妊娠,治疗起来非常棘手,也可能会导致胎儿畸形或早产。袁申元思量再三,决定还是要尽最大努力把孩子保住。她用药万分小心,随时根据需要调整治疗方案,最后孩子平安降生,她心里紧绷了近一年的弦终于放松。如今,这孩子大学都毕业了,病人也一直很配合治疗,到现在也没出现并发症,还当上了总经理,事业很成功。说起这个故事,袁申元非常开心:“医生不仅要治疗疾病,还要关注病人的生活质量,这样医学就有了‘温度’。”

  “我很享受工作带来的乐趣”

  北京劲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池清医生说:“袁教授来之前,我们不敢轻易给病人用胰岛素,害怕剂量掌握不准。袁教授来了以后,手把手地教我们,还就胰岛素用量、多种药物联合治疗等问题专门给我们办培训班,现在我们看病心里更有数了。”

  张建东告诉记者,请大专家来社区坐诊,对社区居民是相当有吸引力的。如今,劲松社区卫生中心日均门诊量已达500人次以上。

  “袁教授不只在我们这儿出诊,她对我们的事情也特别上心。”庄大夫说,“原来我们都觉得搞科研遥不可及,自己也没信心。袁教授来了以后,经常督促我们写文章。她甚至记得我晋升职称的时间,一次次提醒我。大家现在也都能经常出成果、发文章,都觉得非常有奔头。”

  采访结束前,袁申元开心地说起了她负责牵头的“北京市三甲医院与社区糖尿病多中心管理模式的构建”课题。这一课题将联合北京6个城区、16个社区卫生中心,共同管理5000名糖尿病人、1500名糖尿病前期高危者,预防糖尿病及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我现在虽然79岁了,可还是浑身都是劲儿。我很享受工作给我带来的乐趣。”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