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科学时报:英国学者眼中的难事

2007.11.06

10月30日,英国研究理事会(RCUK)中国代表处成立典礼在北京举行,多位在生命科学研究中卓有建树的英国著名科学家亲临北京表示祝贺。尽管英国在许多领域的科学研究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但与会学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却纷纷表示,“难事不少”。

banquan14.jpeg


英国研究理事会中国代表处10月30日在北京成立。本报记者 郑晨曦/摄影


 
艾滋病疫苗很困难

 
在Andrew McMichael 递给记者的名片中,他的职务是这样表述的:英国牛津大学教授、牛津大学Weatherall分子医学学院主任、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人类免疫部名誉主任。按照中国人的思维,“名誉”二字意味着德高望重。事实确也如此,McMichael 在国际免疫学界享有盛誉。1987年以来,McMichael的研究重点集中在T细胞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反应上,并对病毒逃过T细胞的识别有着特别的兴趣。在过去5年里,McMichael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艾滋病疫苗。他领导的小组对两种候选HIV疫苗进行了设计和I 期临床试验,并参与开发了测量T细胞反应的新方法。
 
McMichael 与记者的交谈是从不久前美国Merck公司研发的一种被全世界公认为最有希望的艾滋病疫苗宣告失败开始的。McMichael分析说,这种艾滋病疫苗的失败也许有两种可能的原因,一是疫苗本身不足以使机体产生足够强大的免疫系统来抵抗艾滋病的入侵;二是这个疫苗的设计思路和理论是错误的,即从一开始就错了。Merck公司正在进行分析,大约一周之后他们将会公开初步的结果,科学界应该能够从中得到有价值的结论。
 
通过接种疫苗,天花成为目前唯一被人类消灭的传染病,疫苗在降低肝炎、麻疹等疾病方面也显示出了令人鼓舞的效果。但McMichael认为,通过疫苗在人体内建立一个防御疾病的免疫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科学问题,像艾滋病疫苗就很困难、很复杂,因为它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
 
McMichael 近年来一直在从事艾滋病疫苗的研究,但在研究中最令其感到“恼火”的是病毒随时都在发生变异和进化。McMichael说,HIV在动物体内可能存在了成百上千年,但并没有对动物造成致命性的伤害;可是当HIV从动物传染到人以后,就发展成为了致命的病毒。由于病毒自我复制过程中出现差异,艾滋病疫苗的研究速度往往要落后于病毒的变异速度。
 
艾滋病在全球的流行极具破坏性。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和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发布的最新报告指出,仅2006年,全球就有290万人死于艾滋病、430万人感染上艾滋病病毒。全球现有感染总人数高达3950万人。艾滋病疫苗将是遏制艾滋病蔓延的最有效最关键的预防手段。McMichael表示,人类现在的活动范围远远超过了以前,这无疑会使病毒在短时间内传播到世界各地,HIV的问题仍将是今后科学界努力的方向,目前艾滋病疫苗仍然是人类遏制艾滋病流行的最大希望,尽管困难重重,但绝不能放弃。
 
组织工程产品应物美价廉
 
Robert Brown教授是伦敦大学学院(UCL)组织修复和工程中心(TREC) 主任、UCL 生物再生科学中心主任,长期致力于组织工程学方面的研究,并在推动生物材料产业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Brown目前与中国国家生物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顾忠伟教授有着合作关系。
 
组织工程是从机体获取少量的活组织,将功能细胞从组织中分离出来并在体外进行培养扩增,然后与可降解、吸收的三维支架材料按一定比例混合,植入体内病损部位,生物材料在体内逐渐被降解和吸收,植入的细胞在体内增殖和分泌细胞外基质,最后形成所需的组织或器官,以达到创伤修复和功能重建的目的。
 
Brown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说,组织工程作为单独的一个学科,其发展大约只有20多年的历史,但发展速度极快,研究范围和研究内容不断深入。组织工程在机体毁损组织修复、心脏病、骨科与关节疾病、神经性疾病等方面的治疗上,显示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如在眼角膜修复研究中,英国科学家正在研究如何把一个正常的眼角膜干细胞提取出来,然后移植到受损的角膜上,使其得到修复。还有,在心脏病研究方面,通过把提取到的肌肉干细胞移植到心脏,就可以使心脏功能好转。现在已经有软骨、硬骨和人工皮肤等多种组织工程产品问世。
 
但Brown同时表示,组织工程研究现在困难还不少,一个主要的难题是多数商品化的组织工程产品价格都比较昂贵,制造成本比较高,限制了临床的推广使用,因此需要寻求新的途径和办法来降低成本,制造出物美价廉的组织工程产品。
 
Brown说,组织工程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生物学、医学、工程材料学等不同领域的专家,需要花很长时间来交流以便找到合作的共同点,这也增加了组织工程研究的复杂性。相信随着国际合作交流的不断深入,中英在组织工程研究方面一定会取得更多的成果。
 
健康教育不是一两天的事

 
“在英国,没有什么健康日,但是坚持不懈的健康教育的确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英国牛津大学流行病学教授陈铮鸣告诉记者。
 
陈铮鸣是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专家学会成员、牛津大学临床实验服务部和流行病研究部中国研究组主任、北京协和医学院名誉教授。他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多种慢性病常用治疗方法的大规模随机试验、慢性病的环境和遗传因素以及发展中国家慢性病防控等。在过去的10年里,陈铮鸣组织了一系列大规模随机试验和观察研究,其中许多研究项目是由中英双方共同完成的。
 
陈铮鸣说,过去这些年西方国家对慢性病的控制也曾走过弯路,但总结出的许多有益的经验是值得中国借鉴的。比如过去对戒烟的宣传,20世纪70年代英国新闻媒体为了显示“公正”,往往会同时刊登来自医学专家和烟草公司双方的观点,结果有时反而把老百姓搞糊涂了。现在不同了,媒体对吸烟有害健康的报道可谓旗帜鲜明,并作为一个报道的重点坚持不懈,这种潜移默化的健康教育其影响是巨大的。另外,为了控制吸烟,英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包括大幅度提高烟草税,现在英国的烟草是非常昂贵的,约合人民币60~70元一包,在这样的价格里面,税收占了70%~80%左右。英国还特别强调从小培养青少年的良好健康意识,学校的不同年级都开设有针对青少年的健康教育课程,小学生、中学生对吸烟的危害了解得非常透彻。
 
英国开展的大量研究表明,烟草税每增加10%,人群吸烟率就可以下降1%~2%。由于英国政府长期坚持不懈地提倡控烟和戒烟,使英国男性的吸烟率从最初的70%左右下降到了现在的20%到25%,由此降低了多种与吸烟相关的疾病的死亡率。陈铮鸣认为,慢性病防控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控烟、戒烟仍是中国公共卫生领域的一件“难事”,上述经验值得很好地借鉴。
 
“健康教育本身要靠政府投入,而不是研究人员自己的事情,慢性病的控制与传染病不一样,要找好切入点。‘一对一’的慢性病干预并不一定能起到很好的效果。”陈铮鸣说。
 
陈铮鸣认为,中国每年的各种健康日比较多,医生上街宣传义诊,这虽然是件好事,但还是一种传统的健康教育模式。健康日热闹几天,以后又没动静了。在英国没有健康日,但人们有足够多的途径获取健康知识,如上网,英国政府和一些民间基金会在健康教育方面每年持续的公益性宣传活动等等。“健康教育不是一天两天的事,需要坚持不懈,关键是要有实质的收获。”陈铮鸣说。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