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海水淡化为京津冀解困 淡化成本已接近自来水价

2014.9.29

   缺水,是首都北京乃至整个京津冀共同面对的重大生态难题。即使南水北调中线和东线正式供水后,区域水资源缺口仍然巨大,海水淡化成为首都破解“水困”必须考虑的远期方略之一。 吹沙填海造就的曹妃甸工业区,有北京企业布局的两座日产5万立方米海水淡化工程,一座为北京控股的“膜法”项目,一座是首钢集团的“热法”项目。

   北京控股旗下的曹妃甸海水淡化厂,用“膜法”日产5万吨淡化海水,已向岛上的企业供应淡水,并同时接入了曹妃甸市政管网。这一项目使用当地热电厂或火电厂的余热作为能源来源,排放的浓盐水则全部出售给附近的盐化工企业和盐场。

   记者从中关村管委会获悉:日产淡水1000立方米的海水淡化(膜法)示范项目,日前顺利通过由北京节能环保中心组织的专家组验证,意味着国产“膜法”海水淡化技术和整体解决方案获得关键性突破,打破了国外技术的垄断。

   赛美环能董事长朱荣辉介绍,“膜法”海水淡化过程,跟做豆浆原理相似。“海水中需要提取出的淡水就好比豆浆,多余的盐分和杂质则好比豆渣。”要想让淡水从纳米级的膜组小孔中“挤”出,需要用高压泵给海水施加巨大的压力。国产化设备的关键创新,就在加压和能量回收装置上。朱荣辉说,对海水的加压和能量回收再利用,能够实现处理每立方米淡水耗能仅2.1度电,而成熟的进口技术也要2.6度电。

   同样在曹妃甸,首钢京唐公司的“热法”海水淡化项目2013年产水占企业新水补充量的54.27%,淡化水成本已接近城市自来水价格。技术人员介绍,由于加热使水蒸气和原海水含盐物质分离,海水水质不影响蒸馏水水质。

   瞄准“循环经济”,首钢首创了海水淡化前置发电技术:在制水过程前,能源用于发电,发电后产生的余热直接参与制水,实现了能源梯级利用,直接降低成本。此前,生产一立方米的淡化海水,成本高于10元,而通过前置发电环节,成本可以降低到6元。海水淡化产生的浓盐水,销售给盐化工企业,进一步降低淡化成本。首钢总公司董事长靳伟说,京唐公司的海水淡化项目,按照规划将来年供水可达13亿立方米,相当于南水北调一期工程向北京的供水量。

   据悉,根据京唐公司的海水综合利用总体规划,未来,项目建设二期后,将达到日产淡水20万立方米,实现外购新水为零;通过三期、四期建设,将达到日产280万立方米,向北京及周边城市供水。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