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上海天文台类地行星监测创新研究团组的李正心研究员经过近20年的潜心研究,利用天文测量方法发现了我国内陆地震发生前地下扰动体的深度变化特征。该项研究成果作为邀请报告在以“空间技术对重大自然灾害机理的研究与预测”为主题的香山科学会议第405次学术讨论会上得到了与会专家的高度重视。

  李正心研究员和他的合作者们认为,欲将地震监测从地面发展到四维,首先要做的就是将测量的范围扩展到地下。他们的研究利用1987-1998年间京津唐张重力网46期重复观测的结果,测量得到该地区铅垂线变化;进一步利用天文方法对该地区地下物质的变化进行分析,发现了地震前后存在着地下物质的明显升降活动过程;研究还得到了地下扰动体质心的地理坐标、深度以及扰动体的质量等参数的测量结果。

  对怀柔和北京市区地下扰动体12年间的监测分析表明,地下扰动体深度变化与这期间发生在该地区的8次4级以上的地震密切关联:每当扰动体质心的深度从地下深处分别上升到4公里和17公里时,该地区往往发生地震。李正心研究员认为,可以把地下扰动体质心的深度量化指数用以反映地区内地震孕育、发生的过程。这项研究表明,天文技术可在重大自然灾害机理的研究与预测中发挥其特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