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抗癌卫士获软银投资 病友社区打通服务是关键

2014.11.24
banquan29.jpeg
抗癌卫士获软银投资 病友社区打通服务是关键

  风投再次把目光看中了移动医疗社区,不过这次是专业的平台——抗癌卫士。到目前为止,中国的互联网医疗投资看中的模式还是偏互联网化而不是偏医疗的。从最大的几项融资来看,挂号网通过技术途径切入,丁香园和杏树林主打社区和交流,只有春雨医生稍微和服务有关系,但也是无法落地的服务。

  从面向大众平台转向垂直平台,风投的思路似乎在转变。但投资者面对三个问题:垂直定位是否意味着更好的聚集效果和用户忠诚度?谁来付钱?谁来接盘?

  国外的病友社区在探索的盈利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打包电子病历,提供匿名数据库给药厂,为其提供战略指导,比较典型的代表是PatientsLikeMe。但这这种盈利模式均发展很慢,无法获得爆发性增长,主要原因有三。

  其一,病友粘合度。大部分人并没有太多动力去整理自己的疾病资料,做成电子病历。这和可穿戴设备数据难以整合是一样的。其二,病友分享的资料到底如何整理筛选,才能变成真正对药企和保险公司(买单者)有用的数据。大部分社交类和信息分享类数据其实都是无法再利用的无效数据。其三,这类模式很难靠流量用广告盈利,因为这会导致用户体验变差,且大部分病人交流的是大病,需要专业治疗,直接推荐药品和器械并不有效。

  另一种模式则是把用户的疾病数据和治疗方案做成病种库,打包作为保险公司计划的一部分,卖给雇主。比较典型的有WiserTogether,但其数据是经过采访收集和后台整理的,确保信息有效性。这种模式如今在美国更受投资者看好,基于用户内容的社区有太多无效内容,而病种数据库对病人和医学研究的可能更大。

  中国的患者有一个特殊性:对健康知识的自我学习意愿较高。原因是病人对医生缺乏信任,且医生和患者沟通时间太少。国外的病人可能会把治病这件专业的事情托付给医生,而在中国很多情况下医生给出的治疗方案完全忽略病人自身健康因素,甚至是以收入为目的的,医生也不在乎病人的心理。因此病人更倾向于询问自己信任的人,或者通过公开途径收集信息。

  这个特性导致中国的病友社区有一定的聚合潜力。但为什么那么多年过去了,中国却没有一个类似PatientsLikeMe的模式出现?答案可能在迫切性和有效性这两点上。病人为什么要上社区?社区能带给人什么?

  病人希望得到的可能是在医生这里得不到的东西。一个是心理疏导和团体互助。另一个则是疾病信息,中国医生只在乎治病,对全方位健康指导不重视,用户希望得到如饮食、用药、治疗方案、经验等方面的分享。但心理交流对大部分疾病并非急迫需求,而病友分享的疾病信息也并不专业,有效程度不高,整理和搜索都很难。这两者都很难长期留住用户。从看处方转型杏仁医生可以看出来,病友社区最后还是要落地,连到服务上。

  垂直社区相对来说粘合度要高一些,但另一个核心问题来了:如何给用户动力去整合自己的病历。这个问题决定了未来谁为这样的模式买单和接盘。药企作为最有可能的接盘者,感兴趣的数据必须是医学上有意义的,电子病历可能是最好的途径。但中国医疗缺乏电子化材料,整合相对困难,如何给病人动力去主动整理电子病历?和后端服务联动可能是最好的激励。

  现在中国的肿瘤治疗对病人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不光是身体上的,更多是心理上的。和医生缺少沟通,信息不对称,没有人性化服务,对医生治疗方案缺乏信任。最终的突破口还是帮助用户找到这些问题解决的途径,比如个性化治疗方案的推荐,恢复阶段的健康管理,定期医生远程沟通,甚至是海外二次意见服务,这样才能从本质上黏住客户,然后激励其分享完整病例,让数据被再利用成为可能。从用户,数据,服务,再到用户,形一条良性循环。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