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建立保护区只是权宜之计 保护江豚该如何发力

2012.12.06

banquan10.jpeg

  “久违的阳光重现天空,江水平静,不知不觉中,2012长江淡水豚考察已经23天了。”

  12月3日,2012长江淡水豚科学考察活动目视观察组员王振太,在考察日记上这样写道。

  开始于今年11月11日的江豚寻访之旅,目前已行至安徽省铜陵市。这次考察将历时7周,覆盖宜昌至上海水域,采用目测法结合声学探测法,主要为考察江豚,评估种群现状和栖息地状况,并且再次寻找白鳍豚,考察队员包括35名研究人员以及10余名船员。

  据媒体报道,继12月2日考察队单日目测发现45头次江豚之后,12月3日,在安庆―铜陵河段又目测发现40头次江豚。

  连续两日的“亲密接触”并没有给考察队员带来惊喜,对于前半段的科考活动,中科院水生所副研究员、2012年长江淡水豚考察副总指挥王克雄仍然对媒体表示“比较遗憾”。

  生存现状 条件不断恶化 数量不断减少

  长江江豚是我国长江流域特有的珍稀动物,它头部浑圆、体形流畅,弯弯的嘴角像是挂着憨态可掬的“微笑”。但这令人动心的“微笑”很可能即将消失在长江中。

  就在2012长江淡水豚考察启程的当天,就传来了坏消息。11月11日,湖南岳阳,一头雌性江豚被拦腰劈成两半,小肠外露。丈量发现,死亡的江豚长约1.4米,胸围1米,是一头成年江豚。而据不完全统计,今年长江江豚死亡记录总数已达39头。

  “整个情况是在不断的恶化,条件不断恶化,数量在不断减少,所以我们不敢对这个考察结果有太乐观的期望。”2012长江江豚科考队副指挥长兼考察技术组组长、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丁这样告诉媒体。

  根据农业部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办公室提供的数据,在2000年前后,长江里还有3000头左右的江豚,到2006年只有1800头左右。专家介绍,长江流域江豚种群下降的速率平均为6.4%,按此计算,目前长江内的江豚仅有1000头左右。截至11月20日,科考队已完成了第一阶的科考任务,在长江干流武汉至宜昌630公里长的江段仅发现10头左右的长江江豚。

  安庆段水域受江豚“青睐”

  “从武汉开始考察至今,一路上我们每个江段看到的江豚几乎都比2006年考察时要少很多。”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考察队队长王克雄表示。数据显示,2006年,从宜昌至上海1667公里长江中下游的干流江段中,考察仅发现江豚700―900头。据估算,当时长江江豚的数量约有1200―1400头,只相当于1991年种群数量的一半,种群下降的速度也十分惊人。

  2006年长江淡水豚类考察以及历史资料调查显示,湖口以下的八里江江段和安庆江段都是江豚分布密度较高的区域。12月2日,考察条件很好,考察队从江西湖口出发,下午到达安庆凤凰码头,共行船129公里,这期间考察队员们每隔一段时间就能欣喜地看到一个或几个熟悉的黑色背影。

  “短短一百多公里江面我们观测到45头次江豚,平均不到三公里就能看到一头次江豚。”王克雄表示,这是11月11日考察活动开始以来单日观测到江豚数量最多的一天。

  他指出,安庆段长江的水质和生态环境基础不错,此外还有两个有利条件:一是沙洲发育得好而且破坏少,沙洲附近是江豚很喜欢的活动地;二是这个江段的长江支流和岔道较多,这种环境也很适合江豚活动和捕食。

  濒危原因 江豚没有天敌 人类活动是其最大威胁


  作为目前长江里唯一的淡水哺乳动物,江豚没有天敌人类活动是其生存的最大威胁。专家预测,长江江豚每年以6.4%的速度在减少,如不抓紧保护,长江江豚将会在10—15年出现功能性灭绝。

  王克雄指出,江豚的死亡无非就是四大原因,一种就是航运业导致的,另外一种就是渔业活动,尤其是非法渔业活动,导致江豚死亡,还有一种就是气候 变化,气候变化主要是导致水位持续比较长的时间是在低水位的状态,这样的话会导致江豚搁浅,搁浅了之后,导致死亡,还有些江豚因为缺少食物也会导致死亡。

  此外,水利工程设施的建设也破坏它们的记忆力等等。王丁强调,说到底,罪魁祸首就是我们人类自己,是我们人类的一些活动带来的影响,对它们造成了伤害。而除了气候改变等不可抗力,捕捞、航运等人为因素对江豚的危害实际上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整个长江的生物多样性都面临着极大威胁

  王丁对媒体表示,从某种意义上,长江已经不是一条纯粹意义的自然河流,它在逐渐变成人工的渠道,那么比如说航运、灌溉,满足各方面的需要,长江 的自然属性正在逐渐地丧失。这样下去,长江里面不仅仅是白鳍豚的功能性灭绝,也不仅仅是长江江豚可能会逐渐地减少,甚至最终消亡,而是整个长江的生物多样 性都面临着极大的威胁。

  保护措施 建立保护区也只是权宜之计

  为了保护江豚,相关科研机构也展开了一系列救护活动。

  在湖北石首天鹅洲长江豚类保护区,每天早上7点30分,45岁的丁泽粮准时为网箱里饲养的两头江豚送来早餐。老丁从小就随父母在长江里以捕鱼为生,政府禁止在这个江段捕鱼之后,他成了一名江豚饲养员。

  而在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随着长竹竿有节奏地击打水面,不一会儿,江豚收到了开饭的讯号,一只只跃出水面,由远处慢慢向喂豚工作人员这边游来。铜陵保护区的工作人员每天要喂四次江豚,分别在上午的8点多、11点多和下午的2点半、5点多,总共要喂80斤鱼。

  为保护江豚这一珍稀物种,从上世纪80年代起,江西、安徽、湖北、湖南等地建立了七个江豚自保护区。湖北石首天鹅洲长江豚类保护区工程师接受媒 体采访时表示,最开始是在21公里长的天鹅洲长江故道里投放了5头江豚,到目前已发展有40头江豚的群体,每年都有3到4头的小江豚出生,这是是到目前为 止,世界上对鲸豚类迁地保护唯一成功的范例。但专家指出,建立保护区有利于保护江豚,但同时也是一项权宜之计,作为长江的一个重要生态物种,江豚最终还是 要回归长江大流域。

  “退渔观豚”或能双赢

  对于江豚的保护,王克雄提出了新的观点“退渔观豚”。

  “随着长江生态环境的恶化,现在长江段完全以打渔为生的渔民已经很少了,收入也低。如果发展‘退渔观豚’项目,让渔民改行当长江导游,带游客去 看江豚,其收入反而会增加,并且会形成退渔后生态越来越好、江豚越来越多、观豚项目也越来越好做的良性循环。”据他介绍,今年7月,他们已经在江西试点了 类似项目。而在广西钦州的三娘湾,游客乘船出海观赏白海豚已经成为当地的著名旅游项目。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