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Harald Fritzsch:科学若不为公众所知,会很危险

2014.6.03

  71岁的弗里奇是一名粒子物理学家兼科普作家,为研究者们谱写了一段“从科普到科学”的佳话。他表示在欧洲,公众对科学的兴趣似乎在下降。如果科学不为公众所知,就会慢慢萎缩;如果无法引起公众对科学的兴趣,不仅无法吸引足够多优秀人才加盟,政府投入也可能缩水。

banquan19.jpeg

弗里奇与中国学者交流

  71岁的德国粒子物理学家哈拉尔德·弗里奇清晰地记得,在11岁的时候,正因为读了伽利略于1630年左右创作的科普名著《关于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他开始对物理学深深着迷。30年后,他与导师、诺贝尔奖得主盖尔曼一起完成了量子色动力学这一诺贝尔奖级别的理论。

  而同样奇妙的是,成名后,弗里奇最终也成为了一名出色的科普作家,他的一系列畅销著作影响了大量青年人,让这段延续400年的“从科普到科学”的佳话继续发扬光大。

  5月28日,在与弗里奇有近20年友谊的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邢志忠的陪同下,来沪参加学术会议的弗里奇与记者见面,表达了一位大物理学家对科普和科学的看法。

  现代科学的神秘是假象

  和弗里奇的见面选在一间咖啡馆。老人非常绅士。为了帮记者落座,他亲自动手,将沉重的咖啡桌摆到了一个合适的位置。

  乐于帮助年轻人,是弗里奇从事科普的主要动力。弗里奇说,他父亲的一大愿望,本来是让自己掌管他的生意。但因为伽利略的那本书,世界上少了一位小企业主,却多了一位知名物理学家。

  “科学如果不为公众所知,就会慢慢萎缩。这种情况一旦发生,会很危险,因为实验已经变得越来越贵。”弗里奇说,在欧洲,公众对科学的兴趣似乎在下降。从长期来看,如果无法保持公众对科学的兴趣,不仅科学研究可能无法吸引足够多优秀人才加盟,政府投入也可能缩水。

  这构成了弗里奇进行科普创作的外在驱动。“科普是科学的一部分。”他说,科普能引导青年人进入科学。翻译了两本弗里奇著作的邢志忠说,弗里奇曾经非常得意地告诉他,欧洲有许多年轻人选择物理,正是因为读了他的科普书。

  弗里奇说,现代物理学,尤其是相对论和量子物理与普通人的常识有冲突,从而不少人认为这个领域神秘莫测,然而这只是假象:“每个人都可以很容易地领会现代物理的基本原理。”最近,他的两本科普读物《你错了,爱因斯坦!》和《改变世界的方程》的中译本已出版,“我希望我的书,有助于让物理学脱掉那些不可思议的、神秘的、难以理解的外壳,变成公共教育的一部分。”

  科普创作就从今晚开始吧

  有人认为,科学家应该在学术创造力逐渐下降时开始做科普,但弗里奇并不认同这个看法,他写作第一本科普书《夸克》的时候也才只有30多岁。他半开玩笑地对在场的几位中国学者说:“科普创作,你们应该从今天晚上就开始。”

  “科研太忙?没有时间?”弗里奇觉得这并不是理由。他说,自己进行科普写作,从来都是利用业余时间,一般就选择周末,当别人去休闲时,他却安静地坐在打字机前。

  “科普写作于我是一种享受。”弗里奇说。事实上,他在写作上的确有天赋,这也使他更能从中找到个人的乐趣:“第一本书写得比较慢,花了大概3个月,后来,我基本上每10分钟就能写一页。最快的时候,一天能写30页。”

  邢志忠说,弗里奇的科普著作,仅仅《夸克》这一本书,就被近30个国家和地区翻译引进,是有史以来最畅销的科普作品之一。弗里奇在慕尼黑拥有一套大别墅,其中超过2/3的钱来自《夸克》的稿酬。

  然而,每次说到金钱、名声这些话题,弗里奇都摇摇头、摆摆手。他说,无论是做科学还是做科普,这些都不是他在意的,他最大的动力还是兴趣。实际上,业内早有公论,弗里奇是最有希望、也最难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之一,原因很简单也很残酷:诺奖的“潜规则”是,一位科学家不会两次获物理奖,而弗里奇的合作者盖尔曼先前因另一个成果已经拿过一次。

  弗里奇却对此早已坦然。他说,研究的原动力是揭示自然的秘密,以拿奖为导向,科学只能变成一个笑话。更何况,弗里奇还有科普。在他的笔下,他化为虚构的“哈勒尔教授”,与史上最著名的物理学大师一起畅谈,为牛顿补课,向爱因斯坦质疑,谁又能说这不是一种莫大的享受呢?

  编辑总结

  在国家大力推崇文化产业建设时,是否应该也加大科学技术文化产业的宣传,让一些高大上、高精尖的科学技术为公众所知,从而更好地促进社会的进步,以及更好地服务社会和人民。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