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大雪纷飞——22年最大初雪系人工催生

2009.11.05

  22年来最早、最大初雪11月1日突袭北京。同时,在11月1日夜间几乎一夜的六七级大风后,11月凌晨,北京市的最低气温跌落到-4℃。截至11月1日14时,此次降雪才慢慢停止。气象部门的统计显示,包括京城城区、昌平、顺义在内的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均达到了6毫米,为大雪级别,最大的石景山、门头沟降水量为12毫米,最小的通州也达到了4毫米,这样的降水量为20年来少见。

banquan21.jpeg

  很少看到首场雪的雪量这么大,是不是人工增雪了?

  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从北京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了解到,除了寒潮影响外,也有人工干预的原因。

  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张蔷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他们进行了人工增雪作业,“初步估算大致增水1600万方,相当于160万吨水”。

  由于北京一直处于干旱少雨的状态,任何一次可能降水的天气过程,人工影响部门都不会放过。张蔷说,“我们从前天晚上8点开始陆续作业,一直作业到1日中午11点25分,共点燃了186根碘化银烟剂。”张蔷表示,此次增雪效果明显,有效缓解了地区旱情。

  此次初雪出乎所有人预料,连气象部门也仅仅提到北部山区可能会有雨夹雪。对此,北京市气象台台长郭虎坦承:“初雪预报很难,从液态到固态的临界点很难把握。”

 

  杨禹:人工增雪应该通知一下

  1月2日,央视特约评论员杨禹在《共同关注》节目有关北京前一日人工增雪的报道后发表评论指出,这场因人工影响而加大了降雪量的突降大雪,给京城广大市民带来了诸多不便。人工影响天气部门应提前周知各界,使全市的交管、民航、房屋维护、蔬菜供应等方面提前做好准备,尽量减少对市民生活的影响。

  杨禹指出,这次成功的人工增雪行动,证明我国人工影响天气能力有所提高,也给久旱的农田带来了更充沛的降水。有关方面确实是好心办了件好事,但也令人遗憾地顾此失彼,没有提前向其他部门和广大市民打声招呼,使得全市各方面对突降的大雪猝不及防,市民生活受到了很多影响:首都机场有200多个航班因此而延误,上万旅客在机场苦等整整一天;时值深秋,市区树叶未落,很多树枝被雪压垮,导致房屋受损,行人也不安全;京城蔬菜供应也因雪而紧张,菜价翻番。

  杨禹说,这几天大家都在深切缅怀钱学森。钱老晚年尤其强调系统工程学说,其原理用在此事上,就是同一个城市里各个部门的行动,彼此之间都有内在关联,每一个部门开展自己行动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这个行动可能会给城市其他部分带来什么影响。国务院在2002年曾经颁布《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其中规定,在开展人工影响天气行动之前,要通知有关的公安机关,以便做好安全保卫工作。杨禹强调,这个颁布在7年以前的条例,从目前来看,已经落后于时代的需求。因为经过这7年,我国人工影响天气的能力在增强,它给城市生活和正常运转带来的影响也在扩大。希望国务院有关部门能够及时地根据情况变化,对条例做出修订,给人工影响天气部门提供一个与时俱进的行为规范。

 

  增水1600万方  防控甲流形势更为严峻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对于为什么今年的雪来得这么早、这么大,中国气象局分析师李嘉宾解释称第一是水汽条件好,第二是冷空气势力强,此外,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昨天对这次降雪进行了人工增雪作业,所以雪才下得又大时间又长。

  “因为北京一直非常干旱,而且十一以后,就一直没有大范围的降水,因此有降水过程,我们肯定会组织人工增雪作业。对于北京来说,因为地处华北地区,本身就处于缺水区域,我们不放弃每一次有价值的增水作业的机会,我们初步估算大致增水1600万方,相当于160万吨水。”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张蔷接受中国之声采访时说。

  瑞雪纷飞本是好事,但医疗专家同时提醒,大风降温天气容易导致“流感”更加活跃,甲流的防控形势将更为严峻。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杨维中表示,此次降温对防控甲型H1N1流感有一定不利影响,因为气温骤降,人体机能在抵御寒冷方面不能尽快适应,造成感冒病症高发,加之流感病毒怕热不怕冷的特点,会助长甲流病毒的传播和蔓延。

  但北京中医医院儿科主任郑军认为,降雪在一定程度上会净化空气,流感病毒会相应减少,对防控甲流也有有利的一面。1日,北京中医医院儿科门诊就诊人数呈走低趋势。

  医疗专家提醒广大民众要特别注意保暖,注意预防感冒,要减少到空气不流通的场所活动的时间和机会,尽量减少室内集体活动。

  北京市卫生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上周末,北京累计报告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6743例,病例集中在6岁至49岁组。其中重症患者不足10例;在死亡的3例中,一例直接因甲流致死,另外两例属于甲流治愈后,因本身基础性疾病恶化,抢救无效死亡。

 

  北京供暖首次大规模提前至11月1日

  这场突然降临的大雪和降温天气让北京市民对能否提前供暖格外关注。北京市市政市容委11月1日召开紧急会议,要求具备条件的企业提前供暖,优先为学校、医院、敬老院等甲流易感特殊人群供暖,要求不具备提前供暖条件的企业尽快试水供暖。正式大规模提前供暖,提前天数长达15天,在北京还是首次。

  11月1日晚,北京市市政市容委通知北京热力集团、各区县市政部门及供暖单位,从1日起向各单位和居民区供暖,1日起,延庆、顺义已陆续启动供暖。

  北京市市政市容委供热办主任郭维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上周末,入秋以来最强冷空气突然入侵北京,加之本周末还有强冷空气入侵,市政府考虑到北京普遍气温较低,担心老人、儿童等可能因天气寒冷致病,决定从1日起全面供暖。北京市市政市容委调查显示,该市绝大部分供暖单位具备提前供暖的条件。

  北京市市政市容委委员李楠介绍,北京市供暖面积约7亿平方米,具备提前供暖条件的供暖企业现在还很少,希望市民配合企业试水工作,以保证尽快供暖。北京市供暖办主任郭维圻说:“这是北京首次正式公开表示按照市政府要求提前启动供暖工作。以往有过提前供暖的情况,只是通过内部通知,而且提前天数最多10天,今年提前了15天也是第一次。由于大雪来得太早,提前供暖肯定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希望市民能够理解。”

  北京市最大的供热企业――北京热力集团已经完成了供热前准备。北京热力集团新闻发言人田金风在接受采访时透露,北京热力集团负责的市政热网已经开始运行,从1日开始,城区大多数居民小区都已灌水试运行,实际上已经提前供热。

 

  相关阅读:人工降雪

  自古以来,老天爷一直是高兴下雪就下雪,不高兴就不下。有没有办法使老天爷根据人类的需要,让它下雪就下雪呢?

  办法是有的,这就是人工降雪。

  天上的水汽要变成雨雪降下来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必须有一定的水汽饱和度(主要与温度有关),另一个是必须有凝结核。因此,人工降雪首先必须天空里有云,没有云就象巧妇难做无米之炊一样,下不了雪。能下雪的云,棸0℃以下的“冷云”。在冷云里,既有水汽凝结的小水滴,也有水汽凝华的小雪晶。但它们都很小很轻,倘若不存在继续生长的条件,它们只能象烟雾尘埃一样悬浮在空中,很难落下来。我们在冬天里经常能看到大块大块的云彩,就是不见雪花飘下来,因为组成这些云彩的雪晶太小,克服不了空气的浮力,降水能力很差。如果在云层里喷撒一些微粒物质,促进雪晶很快地增长到能够克服空气的浮力降落下来,这就是人工降雪的功劳。

  喷撒什么物质能够促使雪晶很快增长呢? 早期,人们各显神通采用过许多有趣的方法。这些方法主要有:在地面上纵火燃烧,把大量烟尘放到天空里;用大炮袭击云层;利用风筝高飞云中,然后在风筝上通电,闪放电花;乘坐飞机钻进云层喷洒液态水滴和尘埃微粒。但是,这些方法的效果都很不理想。 直到1946年,人们才发现把很小的干冰微粒投入冷云里,能形成数以百万计的雪晶。当年1l月3日,有人在飞机上把干冰碎粒撒到温度为-20℃的高积云顶部,结果发现雪从这块云层中降落下来。

  这里所说的干冰不是由水冻结的冰,而是二氧化碳的固体状态,很象冬天压结实的雪块。干冰的温度很低,在-78.5℃以下。把干冰晶体象天女散花似地喷撒在冷云里,每一颗二氧化碳晶体都成为一个剧冷中心,促使冷云里的水汽、小水滴和小雪晶很快地集结在它的周围,凝华成较大的雪花降落下来。

  现在常用碘化银来人工降雪。碘化银是一种黄颜色的化学结晶体,平时作为照相材料里的感光剂使用。碘化银的晶体与雪晶的六角形单体尺寸非常相似,它们单体里的原子排列也十分近似,两者的晶格间距也很接近(碘化银是4.58埃,雪晶是4.52埃)。因此,把碘化银微粒撒在降水能力较差的云层里,使它“冒名”顶替雪晶,便能让云中的水汽和小水滴在“冒名”的晶体上凝华结晶,变成雪花。

  怎样把这些凝结核散布到云层中呢?现代人大多使用大炮,把化学药品装在炮弹里,然后用大炮发射到云层里去的。不过这种方法喷撒不均匀,药品浪费较大,增加了人工降雪的成本。还有人把它们装在土火箭里,让火箭飞到云里去喷撒。

  一般来说,人工降雪比人工降雨的成功率更大。人工降雨可以增加大约20%的雨量,而在高山高寒地区,人工降雪却能增加30~40%的降水量。这是因为高山高寒地区,温度低,水汽容易达到饱和状态,同时,雪晶比雨滴更容易形成。只要人工给大气增加一些结晶核,比较容易促进降雪。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