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是对行为的选择——选择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是人类的高级认知活动之一。在面临不确定性时,人们如何进行风险决策,一直是经济学和心理学非常关心的未解之谜。在风险决策理论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了许多自认不同的风险决策理论,但主流风险决策理论(包括Prospect Theory)实际上都只认同一种决策规则——补偿性规则(compensatory rule)。即认为决策者在进行风险决策时需要计算各选项之结果函数与其概率函数乘积的总和,通过这种补偿性过程解决决策冲突。但是这是否真实表征了人们的实际决策过程呢?持适应性观点的研究对补偿性规则所假定的加权求和过程提出质疑,认为人们实际风险决策的过程更符合非补偿性规则,即,一个维度上的缺陷并不能被另外一个维度上的优势所补偿。

  关于补偿性和非补偿性的争论由来已久。对于这个问题,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和自动化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提出独到的见解:补偿性决策过程和非补偿性决策过程最本质的区别在于二者处理决策冲突的模式不同。根据补偿性规则,人们通过对所有可能结果进行加权求和的方法给每个选项赋值(所得到的赋值表征决策者的偏好),由于计算赋值后一个选项会在总效用维度上优于另一个选项,从而解决了“选项A在报酬维度优于选项B;而选项B在概率维度优于选项A”的决策冲突。在补偿性过程中,若两个选项在总效用维度上的差异越小,那么决策者越难作出区分、所体验到的冲突越大。然而,非补偿性规则摈弃了加权求和的过程,不寻求一个选项会在总效用维度上优于另一个选项,而是将在某个维度上处于劣势的选项排除出局,从而作出选择。当没探测到一个处于强优势的选项时,人们便时时会感到冲突。在这样的非补偿过程中,若风险选项的两个维度内(概率和报酬维度)的差异越大,那么所体验到的冲突越大。据此,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提出补偿性-非补偿性的冲突反应假设:决策者的实际风险决策过程若遵循补偿性规则,选项间的总效用值越接近,冲突越大;若遵循非补偿性规则,概率或报酬维度内差异越大,冲突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