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笔者采访了一位有名的育种专家。这位培育出好几个玉米新品种、每年为国家增产粮食数千万公斤的长者,连副研究员都不是。“这都是学术论文崇拜闹的。”他苦笑着说,“现在评职称都要看你发表了多少论文,我一年到头在地里忙活,一天下来累得见床就想躺下,哪有精力去写论文?”

  类似的情形,在我国科技界已经见怪不怪、习以为常:硕士、博士毕业,大学老师评职称,科研人员申请课题,临床医生评先进,企业报科技奖项,科研项目结题鉴定,两院院士评选,都要看你发了多少论文。如果发的论文数量达不到要求,门儿都没有。更有一些高校院所,对在权威学术杂志上发表一篇论文的,动辄奖励几万元,甚至是十几万元。

  难怪许多业内人士惊呼:论文数量已经像GDP增幅那样,成为我国科技评价中最重要、最核心的指标了!

  愈演愈烈的论文崇拜,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的科学研究和自主创新——

  科研目标严重扭曲。基础性研究的目的,原本是为了揭示自然界的奥秘、获取原始的重大发现,而这往往需要长期的积累,十年方能磨一剑;应用类的开发,是为了解决实际生产、生活中的技术难题。但为了完成论文指标,搞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要么跟踪容易出成果的所谓热点,致使永远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跑;要么在研究未成熟的时候就忙于写论文,甚至是一项成果拆成几篇发,造就了大量垃圾论文;搞应用开发的科技人员不是着眼于成果如何转化应用,而是考虑怎么才能多发论文,导致成堆的成果根本无法转化,科技、经济两张皮的现象日益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