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心血管疾病成慢性病之首

2014.8.14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3》指出,中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目前估计全国有心血管病患者2.9亿,其中高血压2.7亿,脑卒中至少700万人,心肌梗死250万人,心衰450万人,肺心病500万人,风心病250万人,先心病200万人。

   我国心血管发病的严峻形式毋庸置疑,中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

   北京中日友好医院杨文英教授等研究发现,中国30%的人存在≥3个心血管危险因素,即近4亿人口同时存在≥3个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到2030年,如果不加以控制,生活方式和营养危险因素将使中国的慢病负担增长50%,人口迅速老龄化则可能使中国慢病负担增加40%。

   “高血压是脑卒中和冠心病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我国有超过半数的心血管病发病与高血压相关。”高润霖院士透露,据估算,2012年全国高血压患病人数为2.7亿,这意味着每10个成年人中至少有2个患高血压。

   值得关注的是,我国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儿童血压水平均呈现上升趋势。1991年到2009年的中国健康和营养调查显示,少年儿童高血压患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从1991年的7.1%上升到2009年的13.8%。超重、肥胖、糖脂代谢异常、高血压家族史、出生体重达到8斤是儿童患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肥胖成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预防和控制超重肥胖,将有助于预防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在内的心血管病发病上升的趋势。然而,近年来我国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预防和控制肥胖已成为我国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据统计,2010年我国成人超重率、肥胖率分别达30.6%和12%;中心性肥胖患病率,也就是男性腰围达85厘米以上、女性腰围达80厘米以上为45.3%……近年来,我国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与肥胖流行日趋严重相关。与超重和肥胖密切相关的是,我国公民体力活动明显不足。调查显示,作为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体力活动不足可导致超重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血糖升高,并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

   在近20年中,除休闲时的体力活动量略有增加外,其他形式体力活动均呈明显下降趋势,其中职业体力活动的绝对变化量最为显著——与10多年前相比,我国男性总体力活动减少了27.8%,女性减少了36.9%。

   吸烟和被动吸烟都是危险因素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杨功焕教授指出,不健康饮食、高血压和吸烟是构成我国残疾调整生命年的主要危险因素。

   近期一项研究表明,美国控烟近50年以来,避免了800万人过早死亡,其平均寿命也因此延长了19—20 年。1964—2012年,美国40岁男性和女性的预期寿命分别延长7.8年和5.4年,其中控烟促使平均寿命分别延长2.3年和1.6年。

   与美国形成巨大反差的是,自1984年以来,我国一直是世界上男性吸烟率最高的几个国家之一。2010年的全球成人烟草调查报告显示,我国15岁及以上男性现在吸烟率为52.9%,女性现在吸烟率为2.4%,15岁以上的烟民达到3.56亿。1996年到2010年的调查显示,我国最近十几年来二手烟暴露水平增加。2002年我国非吸烟者二手烟暴露率高达51.9%,被动吸烟者达到5.4亿。

   我国每年因吸烟相关疾病死亡的人数约为140万人,相当于每天有3800余人因烟草相关疾病而死亡,预计到2025年和2050年,分别有200万人和300万人因烟草相关疾病死亡。 “因此控烟也应作为现阶段我国心血管病防治优先干预领域。”杨功焕教授再三强调。

   社区医疗应成慢病防控主战场

   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症等慢性病的病人,其所患慢性病的防治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基层及社区医疗单位更应该在未来的慢性病防控格局中扮演重要角色,基层及社区医疗单位就是慢性病防治的主战场,全科医生更应该成为管理慢性病的主力军。

   遗憾的是,截至2011年,中国目前注册的全科医生只有7.8万。尤其需要重视的是,由于教育背景问题、临床实践能力问题,社区全科医生在医疗服务中,尤其在对慢性病的管理中,特别需要在医疗行为规范方面、慢病危险因素的评估及干预知识方面、心血管疾病预防获益的教育和训练方面进行切实有效的提高。调研显示,目前在诸多问题当中,临床实践技能是全科医生最需要补充的技能。

   控制慢性病,已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所面临的重要而急迫的问题。从国际上的管理经验来看,将基层及社区医疗单位建设成为慢性病防控的主战场,将全科医生培养成为慢性病管理的主力军,以社区为基础进行人群综合干预措施,才能有效防控心血管病。

   心血管病要从源头治理

   应对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危机,应当把提升心血管病的防治水平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结合我国的国情,制定心血管病的防治战略,实现国家整体心血管病防治水平的提高。

   中国心脏大会主席胡盛寿院士表示,未来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的工作将重点放在四个方面,首先,将建立心血管病完善的体系;其次,致力于心血管病的医疗资源、医疗规范的建设,重点是疾病治疗的数据研究;第三,将致力于研究先进的医疗技术和新产品,争取有更多原创性的成果,在国际范围内有我国的一席之地;最后,国家会更多的关注基层心血管疾病的医疗资源和医疗设备建设,尤其是对基层医生的培训。

   他认为,心血管病既要“战略前移”,又要“战线下移”。强调源头治理,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改善居民行为生活方式和控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层面,并依托广大的基层社区和乡镇开展人群干预活动。

   把防治水平提到国家战略高度

   虽然我国公布的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是我国国家级的慢病防治规划,但心血管病的防治是个系统问题,涉及方方面面,包括人群层面、医生培养层面、急救层面和医疗质量管理层面,也应考虑到弱势人群、高危人群以及职业人群等。

   面临我国心血管病流行可能导致的灾难性后果,应把心血管病的防治水平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做好心血管疾病防控的关键是实现战略转移:从重治疗轻预防转向预防为主、防治合理布局。目前我国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都存在严重不足,甚至缺失。可以说,从现在到2025年是我国应对心血管挑战、实现医疗保健服务的战略转型期,急需从追求患病后甚至终末期的高成本生物技术,转向上游患病前的预防与健康促进。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