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明廷华:30年春天,反思科学界的三大问题

2008.3.18

林自新:气候变化是当下亟待关注的重要命题

全国科学大会召开至今,已经30年了。这30年,科学作为一种精神,究竟是在我国扎根了呢?还是作为一种新名称,已然被我们的民族文化安然地消解了呢?

482_200803181010491.jpg

明廷华

482_200803181010531.jpg

林自新 记者 易蓉蓉/摄

“30年过去,作为对这次大会的纪念,科学界应该好好回顾这30年的历程、好好总结经验,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思考。经验的总结和理性的分析,过去做得比较少。改革开放30周年,各个行业都要回顾和总结,我们科技界回顾和总结的起点就是科学大会。这30年,中国科技发生了巨大的历史性的变化,这个应该充分肯定。”明廷华说。
 
“十分可喜的历史性变化是,科学研究服务于国家的建设目标。这个观念在广大科研人员中深入人心。这是历史性的变化。有时候,思想上、观念上的变化,比其他方面的变化更重要。”
 
“最值得反思的是我们的教育”
 
“在新的形势下,也有一些问题。邓小平大多把科技与教育放在一起讲,讲科技的时候,对教育提出很多意见。经济的发展关键在科技,科技的基础在教育,这个观点大家都认同。邓小平同志在讲话中提出要建设世界一流的科学家队伍和科技专家,要培养人才,教育要改革。胡锦涛提出,要培养世界一流的科学家队伍和科技领军人才。我们国家现在拥有3500多万科技人员,但是,有多少世界一流的大师?今天最值得反思的是我们的人才培养——我们今天教育的理念、教育的政策导向和改革,都存在相当严重的问题。”明廷华说。
 
“这些年提出素质教育工程,但结果怎么样?给我的感觉是,素质教育看不出明显的成效,反而应试教育还在变本加厉地推行。我前段时间看到一篇文章,《期待教育回到原点》,我觉得说得很有道理。我们的教育是做什么的,原点就是老老实实培养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我们现在教育产业化,一窝蜂地争建研究型大学、一流大学,一位导师带十几个研究生,大学无限制地贷款,中小学生的沉重负担一直没有减轻,圣洁的殿堂正在成为腐败的重灾区……对这些问题,我是深感困惑的。”明廷华说。
 
“尤其是一些名校的学术不端行为,不断地被曝光,在培养人才的殿堂,剽窃、造假日益严重,太不应该了,实在痛心。”
 
“小平在科学大会上对人才培养提出殷切的期待,但30年过去了,恰恰这个问题解决得不好。重温小平的讲话,最值得反思的是我们的教育。”明廷华说。
 
反思科学界的三大问题
 
说到科学界,明廷华表示:“要反思3个问题,科技资源的利用效率问题、科技体制和机制的问题、创新文化建设问题。”
 
“2006年我国科技研发投入达到3000亿元,占GDP的1.42%,但是科技资源的效率怎么样呢?我们出了几位世界级的科学大师?我们能拿出多少项原创性的国际上承认的科技成果?我们的科技资源是大大丰富了,但是利用的效率到底怎么样?值得我们好好反思。”
 
“第二个就是我们的科技机制和体制上的问题。科技资源没有好好地配置,重复、浪费,没有有效地整合,这是由机制体制上的分散状态造成的。当时邓小平提出科技五大‘方面军’——中科院、高等院校、地方、部委、军队,要统一调度。现在看,这方面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应当进行深刻的反思。”
 
“第三是创新文化建设问题。创新文化建设,首先要搞好学风。小平在科学大会上讲过,科学技术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要有好的学风。现在不少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的学风很让人痛心,不抓不行。”
 
“同时,还要注意形成百家争鸣的氛围。学术上的不同意见,可以开个会,辩论辩论,这也是学风建设的重要方面。但是现在,百家争鸣的氛围相当欠缺,这对科学的发展是相当不利的。有时候是担心知识产权流失,有时候是因为权威院士发话了,别人就不敢说了。”
 
“今天的科技界民主氛围太少”,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光召去年年底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过类似的观点。“现在,反倒经常出现两种不开放的情况:一是缺乏学术民主的氛围,往往是院士或领导一讲话,就再没有人敢讲话了;二是实行不必要的封锁,大家都生怕自己的想法被别人知道了。”“部门之间、学科之间的协作和交流越来越少了,更不用说激烈的争论。”
 
明廷华说,对周光召同志这些针砭时弊的观点,他深表同意。
 
“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有好的方面,但也有不利于科技创新的一面。尊师是好的传统,但可能变成迷信权威。以官为贵的思想,在科技界仍有影响。1975年,胡耀邦提出,我们要向‘家’发展,不要向‘官’发展,要成‘家迷’不要成‘官迷’。当时发现很多青年想当官,因为当官有资源配置的权力。我接到过这样的名片,研究所所长,后面是个括号,注明正局级待遇。高校招聘一个科长,教授副教授都争着去,实在让人哭笑不得。冒尖人才,尤其是学术上处于上升状态的年轻冒尖人才,不要轻易安排他们担任行政领导职务。否则,会违背我们的初衷,一是造成不好的政策导向,二是影响了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的培养。”明廷华说。
 
“小平同志鼓励创新。他认为,应当让科技人员潜心研究,要鼓动他们敢想、敢研究,给他们创造条件,鼓励创新。有什么束缚科学发展的紧箍咒,就要消除。在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今天,小平同志的指示,显得尤为重要。”明廷华说。
 
“气候变化是当下亟待关注的重要命题”
 
“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着一场伟大的革命……一系列新兴的工业,如高分子合成工业、原子能工业、电子计算机工业、半导体工业、宇航工业、激光工业等,都是建立在新兴科学基础上的。……当代的自然科学正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应用于生产,使社会物质生产的各个领域面貌一新。特别是由于电子计算机、控制论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正在迅速提高生产自动化的程度。”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到了很多新型科技领域。
 
当年参与起草邓小平讲话稿的林自新,因为在科学出版社,接触了不少国外的科技信息。“我就根据国际上的关注焦点,列举出了不少当时的热门行业,特别强调自动化和计算机。”林自新说。
 
“如果现在再让我起草这一段,我想我肯定不会这么写。”林自新后来担任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所长和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副理事长等职务,“我近年来比较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问题”。
 
“1979年联合国在维也纳召开科学促进发展大会,我认识一个世界银行的科学官员。后来,我到这位官员位于华盛顿的办公室,看到一块雕刻着字的木头,上面写着‘技术是答案,但问题是什么?’我体会,这是强调技术发展的重点必须针对社会的需求。现在我们发展技术,什么问题最重要呢?我认为,全球气候变化就是个最大的问题。”
 
2002年以来,林自新曾组织翻译美国学者Lester Brown的新著《生态经济:有利于地球的经济构想》、《B模式:拯救地球 延续文明》等书,为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参考,并建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组织开展《2050年的中国》的研究。
 
“小平在科学大会上讲,科学技术要全面发展,科学技术人员要了解自己的工作同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的关系,和衷共济,大力协同。现在人类发展面临一个巨大的转变,经历了过去三五十年的发展,现在已经到了要改变发展模式的时候了。中国怎么办?这给我们的科学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林自新说。
 
对今年年初的冰雪灾害、海平面上升、水危机、煤和石油的短缺、温室气体的排放等问题,林自新表示十分担忧。
 
“去年,美国的《原子能科学家公报》,把世界末日的时间又提前了几分钟。原先主要考虑核战争,现在考虑第二个因素,就是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已成为当代对人类最大的威胁。它有个临界点,超过这个临界点就会有很大的灾难,而且不可逆转。”
 
环境方面的科学家提出要进行环境技术革命。认为,上个世纪的技术,比方说能源方面的,应该退出历史舞台。“气候变化就跟核灾难一样,是一个严重的灾难。我建议像‘863’、‘973’那样,来一个‘008’建议,建议党中央用更大的力量、下更大的决心来应对环境和气候问题。争取全球气温升高不要超过工业革命以前的两摄氏度,争取二氧化碳浓度不要超过工业革命以前的一倍。现在应该为全世界‘2℃’、‘1倍’而战。”林自新说。
 
“要像‘两弹一星’那样,搞‘两度一倍’的伟大科技工程。我认为,这个任务可能比‘两弹一星’更艰巨。因为它涉及到人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经济发展模式等的转变。应该全国一盘棋,大家协作,用‘两弹一星’的精神开展‘两度一倍’的伟大科技工程。”
 
“我们的科技发展要针对当前的问题,要遵循近几年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的方针政策。所以,我们在纪念科学大会30周年的时候,实施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便成为重中之重了。十七大,胡锦涛提出生态文明的建设。有人将其跟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匹配,也有人将其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匹配。总之,是崭新的要求,这些思想针对的是客观情况、是事情的发展、是经验的总结。小平早就关注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他经常讲要控制人口,注意自然环境保护。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的《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中,有很多这方面的讲话,建议加以汇集整理,供大家学习,也可以说是对三卷《邓小平文选》的锦上添花。”
 
(感谢实习生刘淑整理部分录音;原题《30年春天 中国还有力量未爆发》,载于《科学时报》2008年3月18日)
 
更多阅读
 
周光召:今天的科技界民主氛围太少
 
科学时报:科学大会再开思想启蒙之门
 
路甬祥:从科学的春天到建设创新型国家
 
王渝生:在科学的春天里播撒希望
 
李侠:流放者的归来与从容地栖居 纪念科学大会30周年
 
纪念“科学的春天”30周年座谈会在京召开
 
科学时报:纪念全国科学大会召开30周年之追忆篇
 
科学时报:纪念全国科学大会召开30周年之思考篇        
 
金吾伦:“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新时期解读
 
王扬宗:知识分子:从“臭老九”到“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科学时报:纪念全国科学大会召开30周年之展望篇
 
高庆狮:我曾是“邓小平伸到科学院的黑手”
 
于维栋:温故而知新 任重而道远
 
李喜先:二十一世纪中国科学技术的春天——加速科学技术全面全新后现代化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