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北京大学Cell子刊发表研究新成果

2015.10.15

  许多受体介导的胞吞过程由网格蛋白包被的小窝(CCP)介导,这些CCP在随机位置形成,然后慢慢从质膜脱离。不过在兴奋性细胞中,有一种胞吞是和胞吐偶联在一起的。在囊泡融合之后,胞吐位点周围很快会发生网格蛋白介导的胞吞(CME)。

  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的科学家们经过深入研究,揭示了胞吐-胞吞时空关联的分子机制。这项研究发表在最近的Developmental Cell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北大分子医学研究所的陈良怡教授和刘彦梅博士。

  研究人员发现,之前胞吐形成的CCP会跳跃到附近的新融合位点,将胞吐与胞吞偶联起来。一个动态的微管网络为这种CCP跳跃提供轨道,胞吐生成的局部甘油二酯(diacylglycerol)梯度为CCP跳跃指引方向。(延伸阅读:Cell:膜蛋白回收的关键复合体)

  这项研究展示的CCP-细胞骨架-脂质互作,介导了质膜和囊泡蛋白的快速回收。这一机制为反复刺激过程中的持续胞吐提供了必要支持。

  作者简介:

  陈良怡教授1995年于西安交通大学获生物工程与医学仪器专业学士学位;1998年于华中理工大学获生物电子学专业硕士学位;2001.4年于华中科技大学获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00-2004年美国华盛顿大学生理与生物物理系博士后研究工作,导师为Bertil Hille教授;2004年6月回国后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2010月6月任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细胞分泌和代谢实验室主任、教授。2012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项目支持,并成为Faculty of 1000组织的faculty member。五年来获得过科技部“97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等项目支持。

  刘彦梅 博士 副研究员 200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本硕连读7年制, 获临床医学学士,硕士学位;2001-2006年在新加坡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从事博士研究, 于2007年获得新加坡国立大学生物学博士。2007-2012年于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医学院Paul Langerhans 研究所分子糖尿病学实验室进行博士后研究。于2012年底开始在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细胞分泌与代谢研究室工作,获聘副研究员。曾获马克斯-普朗克分子细胞生物和遗传研究所postdoc fellowship及2009年度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医学院医学动力基金(MeDDrive38)。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