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北大谢晓亮、白凡发表Cell子刊新文章

2016.4.27

  来自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证实,在休眠细菌细胞中增高的外排活性促进了耐药。这一重要的研究发现发布在4月21日的《分子细胞》(Molecular Cell)杂志上。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白凡(Fan Bai)博士及谢晓亮(X. Sunney Xie) 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在接受药物治疗的情况下,尽管大多数的细菌细胞会很快地被杀菌抗生素消灭掉,有一小部分的表型变异体,即“持续细胞”(persisters)会显示出很强的耐药性。1944年,Joseph Bigger在研究青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影响时首先发现并报道了这一现象。之后,人们也在其他的病原菌种类中观察到了细菌持续细胞,它们有可能在慢性感染复发中发挥了作用。人们认为它们的存在延长及恶化了诸如肺结核、囊性纤维化合并肺感染,及念珠菌病等疾病的治疗。

  要开发出靶向慢性感染的新药需要深入地了解持续细胞形成的潜在机制。然而,细菌群体中只存在极低百分比的持续细胞,以及与持续细胞形成相关的复杂信号使得对这一现象的研究滞后。以往的一些研究将持续细胞形成主要归因于细胞休眠。

  在这篇新文章中,研究人员证实在接受β-内酰胺环类抗生素治疗的情况下,由于外排活性增强细菌持续细胞显示较少的胞质药物蓄积。与之相一致,一些多药外排基因基因,尤其是中心元件TolC在持续细胞中较高水平表达。

  他们通过延时成像和诱变研究,进一步确立了tolC表达与细菌持续存留之间的正相关性。在与持续细胞形成有关的多种生物学信号通路中,外排系统起关键作用表明,在通过休眠形成消极防守前,持续细胞对抗生素实施了积极防御。

  最后,他们证实联合药物外排抑制剂和抗生素可以有效地减少持续细胞形成,由此指出了一种针对抗生素耐药的联合治疗策略。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