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她的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 帮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2016.9.22

  1997年考入西北大学化学系,本、硕、博连读,2006年26岁博士研究生毕业,随后留校任教,2012年赴法国做博士后研究两年,郭媛说自己的求学道路可谓是一路顺畅。现在作为西北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郭媛不仅是教学能手,多次获得校级、省级教学大赛奖项。在科研上她的成果也硕果累累,并且多项成果已经在企业转化,为企业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banquan18.jpeg

  善用新方法教学

  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

  “高校的老师不是单纯的教书匠,而是要更多地注重素质教育,要将自己的人生感悟或是在科研中的感悟告诉学生,是一种相互之间潜移默化的影响。”郭媛说,教学这么多年来收获最大的就是精神上的满足感,那种感觉无法替代。

  回国后,郭媛从另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手中接过了地质学科的有机化学课程,随后又被委以重任成为化学学科平台课程《有机化学》的主讲教师。“刚开始我还有点紧张,因为之前的老师课讲得好,化学的东西很抽象,我就想着一定要让学生听得懂、还愿意听。”郭媛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即使是自己最熟悉的课程,课堂背后都要反复琢磨、充分准备。因为化学的抽象,她总是用丰富的肢体语言来表现一些抽象的化学反应机理,有时甚至拿自己来举例子。在大学期间当过学生会主席的经历,帮助郭媛锻炼了口才,晦涩难懂的化学知识,郭媛可以用最通俗的方法讲解给同学们听。

  在授课方式上,她也积极创新,注重教学效果,用开放的心态进行更有效的课堂教学。“传统课堂,为了教学效果,很多老师明令禁止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但是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手机在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方面优势明显。”郭媛说,自己的课堂上,很多知识的教授过程都是让同学们用手机来完成的。此外,她还专门申请了微信公众号给学生们录制微课,“课堂上探讨深入的话题,微课作为补充,每次七八分钟,讲解的都是重要的知识点,这样不局限于课堂,学生们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引起了学生们极大的学习兴趣,在参加学院举办的本科生创新基金大赛上,有三分之一的参选同学都选择了郭媛所教授的有机化学方向。

  因为出色的教学方法,2009年郭媛获得了西北大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2014年获得陕西省微课程教学三等奖。

  从实验室到工厂

  十余项项目成功转化

  高校老师除了教学还要承担科研任务。“很多老师都说我们是科研疯子。”郭媛笑着说,一到晚上她们的化学楼上就是灯火通明,常常到十一二点了,灯还亮着。 “这两年我主要做科研,每天早上8点半进实验室,除了吃饭,一直会待到晚上十点半,而且每周只休息一天。”郭媛说,别人眼里感觉枯燥的生活她却乐在其中,“当你不断探索、实验,最终得到了想要的结果时,那种快感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

  因为在读本科和研究生期间,郭媛就有了进工厂锻炼的机会,所以她对企业的产业化很了解,这为她以后实验成果的成功转化打下了基础。“几年前我帮助一家生产黄色染料中间体3D酸的企业成功解决了环境污染的问题。”郭媛说,生产这种产品的传统工艺是用锌粉进行还原,但是会产生大量氧化锌,固体污染物很难处理。企业找到她后,郭媛在实验室里反复进行实验,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最终找到了葡萄糖来代替锌粉。“在实验室都是用几百克的量来做实验,在工厂放大后,是用几十吨产品来实验。”为了确保实验结果,郭媛在工厂里三天三夜没合眼,最终用葡萄糖成功代替了锌粉,解决了环保问题。随后几年,郭媛又对技术进行了进一步改进,由于工艺先进、成本降低,该企业成为了国外公司的唯一供货商。“目前,我们在企业成功转化的项目达十多项。”

  在科研上,郭媛主要从事有机荧光传感与分子识别、仿生有机化学等研究工作。连续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3项。近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多个知名、主流国际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二十余篇,获得授权国家发明ZL5项,曾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