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朱大明:科学评论缘何不景气

2007.8.30
在学术界,“学术交流”一词人人耳熟能详。出版科技期刊、发表科研论文、参加学术会议、出国考察访问……无不以学术交流为宗旨,或冠以学术交流的名目。然而这些“交流”活动,若游离了“学术评论”,即使不能一言以蔽之为徒有虚名,也端的是未落到实处。学术交流形式多样,但最集中地体现于“学术评论”,即展开学术批评、评价和讨论乃至争论。学术评论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其本身就是科学研究或学术活动的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近年来,一些有识之士也不断呼吁倡导和大力开展学术评论,然而,相形于科技期刊与年俱增、科技论文连篇累牍、科研项目硕果累累的繁荣景象,科学评论显然沉闷而不景气。原因何在?
 
——学术生态环境方面。科学评论作为整个学术活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无论是在专业学科领域,还是面向社会公众,都必然受学术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繁荣科学评论,有赖于健康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而目前由于科技体制和机制的缺陷以及社会风气的浸染,学术生态环境存在严重异化的现象,诸如急功近利、短期行为、科技失信、质量放任、片面追求数量、浮躁浮夸,以及学术屈从权力或权威或人情,等等,都严重影响科学评论的正常开展;此外,在学术评价方面,过分强调量化评价、追求获奖等级、成果鉴定、报奖评奖,而冷落了求真务实的科学评论,也使得科学评论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文化心理因素方面。真正的科学评论是“评”和“论”的结合:“评”是评价,是质疑和批评;“论”是论证,是讨论和争论;评论中有共鸣,更要有争鸣、有批评。因此,学术评论不仅要有学识,更要有敢于学术交锋、挑战权威的勇气和胆识。同时,评论的共同目的是追求科学真理、为社会负责,即使是“争论”也是共同探讨、互为启迪。因此,评论既是竞争,也是合作。而传统文化的某些负面影响因素,如中庸之道、明哲保身、与世无争、故步自封,以及文人相轻、唯我独尊、论资排辈等,也从深层文化心理积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科学评论整体素质的先天不足。
 
——实践操作方面。由于学术评论需要对评论对象(包括其涉及的学科现状、发展趋势、社会需求等)有比较全面、深入的把握,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积累,而且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判断力和鉴别力;同时更由于评论者与被评论者信息的不对称,以及立场、角度或参照系的不同,要确切地作出客观、合理、严谨而又富有创见和启发性、前瞻性的评论,实属不易。因此,客观上看,学术评论的难度并不亚于“原创性”研究论文,有时还要更困难一些;主观上看,从作者到编辑乃至科研管理者对科学评论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更缺乏行之有效的引导和激励措施。对一般作者而言,写作科学评论本身有相当难度,而资深专家学者本应是开展科学评论的主体,却因忙于自己的课题或各种应酬而无暇顾及,更何况绩效考核并无“科学评论”的“量化”要求;对编辑而言,在刊物上开展“科学评论”要比按部就班发表一般研究性论文或文章困难得多——在学术评论栏目设置、策划选题、组稿审稿,以及评论规则和鼓励措施的制定,发现重要的有争议的论文并撰写导读、编者按或编后语,以及专题评论活动的开场、进程控制和收束,乃至在协调评论者与被评论者、评论稿件与被评论稿件关系等方面,都要付出大量细致入微的艰辛劳动。这不仅需要较深的学术造诣,更需要有相当的编辑策略和技巧。
 
繁荣科学评论是科研工作者的共同责任,需要我们每一位科研工作者的积极参与,但更重要的是应从整体上营造鼓励科学评论的健康氛围,从学理性层面确立科学评论的重要地位,并积极研究科学评论的理论和方法,制定相应的规范,建立和完善倡导和激励科学评论的有效机制。
 
(作者为总参工程兵科研三所高级工程师)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