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谢晶曦教授:不怕失败,坚持就会成功

2008.11.02

——纪念我国光谱事业30年,第十五届全国分子光谱学学术会议专家采访报道系列

     在这个丰收的金秋季节,我国的光谱学界也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收获――第十五届全国分子光谱学学术会议在京隆重召开。此次会议的规模、参会人数以及期刊论文数堪称历届会议之最。在会议召开之前,会务组、分析测试百科网、中国光谱网组成了宣传报道小组,希望尽可能忠实地记录和纪念我国光谱事业的30年,并展现会议的盛况。

 


谢晶曦:不怕失败,坚持就会成功

1_200811022345411.jpg

谢晶曦教授

记者:您是药物化学家,同时编著了很多光谱方面的著作,请您谈谈您的工作及其与光谱的结合?

谢晶曦教授:我以前研究两个方面,一个是药物合成,比如山莨菪碱,每一步都要用到光谱来鉴定合成得对不对,当然也考虑元素分析、质谱测分子量等,但应用红外光谱更快一些,红外光谱一看就可知道是否是有需要的特征基团。我合成了治疗微循环疾病的山莨菪碱,治疗晕车晕船的樟柳碱,治疗肝炎的联苯双酯。

我工作的第二个方面,是测定天然产物的结构,大部分的工作要依靠光谱,依靠红外测定其中的特征官能团。定分子量依靠质谱和元素分析,那时的质谱还不能直接获得分子式,所以要与元素分析结合使用。还有核磁共振、紫外等。


记者:您当时为什么选山莨菪碱作为研究对象?

谢晶曦教授:1965年前后,北京小儿的传染病流脑、腹泻、细菌病毒产生的休克等很厉害,一般用阿托品来抢救,但阿托品有一个缺点,它易干,但治疗时要插管,所以插管时易干容易把器官插破,会产生医疗事故。我们当时刚好在研究一种植物叫做山莨菪。当时,有一种中药车前草用于利尿,而有人用植物山莨菪来冒充这种中药,但吃完会产生幻觉等副作用;所以很多人把大批的山莨菪退回来,他们觉得大批植物放在那里浪费了,就找到我们所,让我们研究一下是不是有新的用途,后来分出来其中有药效的山莨菪碱。山莨菪碱的药理作用跟阿托品差不多,又克服了阿托品的缺点。但天然的很少,所以我们就开始合成。


记者:中草药有几个活性成分吧?山莨菪中活性成分是什么?

谢晶曦教授:一个是山莨菪碱,还有一个是樟柳碱,这两个是新的,还没有被发现的;其它山莨菪中还有一些别人已经发现过的成分。

记者:从合成到临床应用花了多少年?

谢晶曦教授:三年。当时是很快的,当然原来要求不是很严,只要有药效、无毒,就可以上临床。现在起码要10年。

 


记者:刚开始您做研究的时候,光谱仪器的手段都比较有限,除了这方面的困难,您还遇到过什么方面的困难?

谢晶曦教授:还要做化学反应,比如用化学的方法把一个结构一步一步降解、切开,切到一个已知的结构然后做红外,证明它的基团;再切另一个证明。现在NMR、二维谱、X-衍射来回一推算就出来了;当时X-衍射需要大量的计算工作,快的话也要几个月,现在的速度快得多,对晶体的要求也不高。而当时对晶体的要求很高,不达到一定的量,仪器根本就测不出来。

记者:您觉得分子光谱学手段在今后药物化学的发展中有什么前景?

谢晶曦教授:比如现在药物的质量控制,光谱若发展起来的话,质控就更快更全面了。比如最近发生的三聚氰胺事件,用光谱法可以很快看到比真实的牛奶多一个峰,很方便就能检测出来。

 

记者:在您四十多年(50年~95年)的研究生涯中,您觉得最困难的是哪个阶段?

谢晶曦教授:最开始50~60年之间的时候。那时仪器只有最简单的一台红外;做化学试剂,国内试剂很少,国外的不能进口,所以起初都要自己做。比如氯代反应要用二硫亚砜SOCl2,以前的试剂做不出来,里面有SO2Cl2,会氧化样品,得不到产品。我们自己买蓖麻子油,回流,把里面的SO2Cl2去掉,重新蒸馏起来再用,纯度也可以。现在都是打个电话,公司就送来了。自己还要搭装置,那时做个搅拌器也要自己到玻璃工那里加工。


记者:当时那么困难的条件,是什么支持您坚持研究下去?

谢晶曦教授:当时思想比较简单、单纯,国家号召我去哪,就扎根哪里,从没有想到过待遇。后来我到北京后,就是满脑子想怎么为国家造出好药来。在最困难的文革时期,加班加点一直到深夜,第二天早上起来还是去参加早请示、晚汇报。现在的青年没有这么单纯的思想了。


记者:请您对我们年轻的科研工作者提一点希望?

谢晶曦教授:第一思想境界要高,不能只考虑个人、金钱。第二要坚持,我当时经历了一次次失败,但只要没有最终的迹象表面做不成,我就一定要坚持,一条路不通,再走另一条路,直到成功。


附:谢晶曦教授简介

药物化学家,博士生导师,他在中草药活性成分结构测定、天然产物的全合成(如山莨菪碱、樟柳碱、包甲素、月桔烯碱、五味子丙素、醇甲等)和新药研制方面(如消旋山莨菪碱、樟柳碱和联苯双酯等)取得突出成就,曾获八个省、部和国家级奖。他担任“中药药理与临床”、“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杂志编委。编著“红外光谱在有机化学和药物化学中的应用”。合编“分析化学手册(氢和碳核磁共振谱)”和“中药志”第1-6卷等。发表文及述评120余篇,他对工作极端认真负责,1984年荣获首批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他的名字已载入“中国名人词典”。

工作简历:
1950~1951年,沈阳中国医科大学药学院 助教
1951~1956年,北京中央实验院 实习研究员
1956~1978年,中国中央卫生研究院 助理研究员
1978~1985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 付研究员
1981~1987年,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药学专题委员会 委员
1985~1990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 研究员
1989~1992年,美国北卡州立大学药学院 客座教授, 国家药物及代谢产手分析研究中心 研究员

 

专题:第十五届分子光谱学学术会议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