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搭建锕系科研交叉融合开放合作新平台

2016.8.31

  8月26日至27日,由表面物理与化学重点实验室、中国核学会主办,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材料研究所发起并承办的第二届中国锕系物理与化学学术交流会在成都召开。武胜、彭先觉、傅依备、柴之芳院士等我国相关领域杰出专家,及40余所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核工业企业的320余位专家学者共聚天府蓉城,深入探讨锕系元素相关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工程应用的最新进展及发展趋势及相关科学与技术前沿。

   碰撞智慧“火花” 锕系科研迎“巅峰对话”

   锕系材料在国防和民用核技术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属于尖端战略科研领域,也是重要的基础科学前沿研究领域。近年来锕系科学、技术与工程研究在国内外都取得了丰硕成果,同时也面临众多挑战。2014年,首届中国锕系物理与化学学术交流会议在四川绵阳召开,会议取得圆满成功,首次搭建起我国锕系科学技术领域高水平、大规模的学术交流平台,在行业内反响很好。与会专家也倡议能定期举办国内锕系科技领域的学术会议,并逐步国际化。本届大会正是响应各位专家的建议,时隔两年再次由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材料研究所承办。

   作为时隔两年的又一次我国锕系科学研究领域的“巅峰对话”,本届大会围绕锕系复合物和化合物、锕系化学、表面科学与腐蚀、凝聚态物理、强关联特性、锕系材料制备、核燃料循环与环境、辐射防护、核分析与核取证等议题,通过大会特邀报告、分会场交流、展板报告等多种形式,共同探讨学术发展前沿、总结最新研究成果,商讨锕系材料研究领域未来健康发展之路,为我国锕系材料科学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建言献策。

   本届大会开幕式,由会议组织委员会主任、表面物理与化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材料研究所所长罗文华主持,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委副主任汪小琳、中国核学会学术部部长秦昭曼先后致辞。罗文华表示,这个平台一定能够促进国内同领域专家的互相了解,碰撞出更多的智慧火花,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锕系物理与化学的合作交流和相关人才的培养,推动我国锕系领域的持续发展。

   在大会特邀报告环节,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柴之芳院士,北京大学放射化学与辐射化学重点学科实验室副主任刘春立教授,表面物理与化学重点实验室刘柯钊研究员,丹麦奥尔胡斯大学Philip Hofmann教授,澳大利亚詹姆斯库克大学胡毅教授,中国原子能研究院叶国安研究员,以及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戴希先后做《基于大科学装置的锕系元素化学研究》、《铀酰配合物晶体的合成及性质研究》、《铀氮化物的特殊结构与性能——从工程需求到基础研究》等报告,从锕系物理、化学、材料、辐射安全与环境保护等方面介绍了前沿科研成果。

   整合各方力量 学术“抱团”势在必行

   作为我国锕系科学技术研究、技术应用推广的又一次盛会,本届大会的成功召开也搭建起我国锕系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应用的融合共享新平台。会议期间,以学术交流活动为基础,携手并肩推动我国锕系科学研究水平的话题,受到参会专家学者们的共同关注。

   会议顾问、中国工程院彭先觉院士表示,锕系科研涉及化学、物理和工程等多方面,锕系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发展势在必行,通过此次会议将我国锕系相关科研力量进行整合,探索重大共性研究方向并集中攻关,创造出融洽包容互相支持的科研环境,有助于把我国锕系科技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会议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委副主任汪小琳认为,当前是我国从核工业大国向核工业强国转变的重要历史时期,锕系领域研究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锕系材料在国内外日益受到关注,无论在军民两用的科学技术和工程领域都有涉及。通过本届会议的召开,将军地科研力量相互整合,有助于携手发挥各自优势,提升我国锕系物理与化学的研究水平。”他还表示,长期以来,包括中物院在内的国内同行们在锕系的物理化学性能和机理方面开展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锕系相关的各学科的交叉融合发展势在必行,中物院也是持开放的态度,非常愿意与国内同行合作,共同促进锕系领域科学研究事业的不断发展。

   中国核学会学术部部长秦昭曼表示,锕系物理与化学是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在国民经济、国防及国家安全方面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本大会搭建的交流平台能够让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分享各自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实践经验,增进同行之间的互相了解,相互启发、获得灵感,共同促进我国锕系物理与化学研究领域的发展。

   开放融合共享 锕系“朋友圈”正在扩大

   “锕系科学研究,就像锕系元素的性质一样,变化多端、难以揣测,这就需要各方面整合研究力量,携手并进、共同发力。”第二次参加大会的北京大学放射化学与辐射化学重点学科实验室副主任刘春立说,通过参会并与国内相关领域科研人员充分交流,深刻感受到我国锕系科研力量、研究质量都在提升。“学术交流活动是最直接、最方便提升学科研水平的方式,对促进科研合作帮助明显。别人在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有什么需求,自己能够提升什么,通过参会都心里有数。相信本次会议的成果,特别对科研合作的促进作用,将很快显现。”

   值得一提的是,本届会议还邀请到来自丹麦和澳大利亚的两位外籍专家,这在我国全国性的锕系材料学术会议中还是首次。应邀参会的澳大利亚詹姆斯库克大学分析测试中心激光及原子光谱实验室主任胡毅表示,锕系材料涉及国防安全、核工业等尖端领域,作为一门现代科学,其拥有庞大的边缘学科,学科之间互相交叉的特点明显,因此推动锕系科学研究必须要有开放合作的平台。“在国外也是如此,各国对自己的尖端科研领域都是讳莫如深,但基础研究领域封闭起来是不可能的,都必须寻求开放与合作。希望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能够与国内外锕系研究相关学者,展开更多层面交流合作。”很多参加了两届锕系物理与化学学术交流会的专家均表示,本次交流会既有老面孔,也有新生力量,说明锕系领域的科学研究队伍在壮大,锕系科学学术交流的“朋友圈”也在扩大,必将对锕系领域的科学研究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据了解,本届大会承办单位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材料所是集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为一体的国家科研机构,涉及物理、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化工、机械工程等多个科研领域,围绕科学布局、引进及研制了一批达到国内一流、国际领先水平的材料实验装置,在锕系物理与化学、材料制备与性能表征、氢同位素技术、腐蚀与防护技术等方面具备较强优势。材料所现有两院院士3名,形成了一支以“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为代表的人才队伍。具有“核燃料循环与材料专业”“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专业”“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和“核技术应用专业”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建所以来,已在特种材料加工与制造、材料表面物理与化学、氢同位素技术、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等领域,取得丰硕成果,获得以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发明奖等为代表的国家级奖项近20项,部委级科技进步奖300余项。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