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民间会议,为何专家云集盛况空前?

2010.5.08

     【分析测试百科网记者发于江西景德镇】正值全国生物医药色谱会2010在景德镇召开之际,笔者亲眼目睹会议盛况:我国分析和色谱届的两位院士、和众多国内权威的专家学者均出席,会议也得到了各大厂商的争相赞助,笔者还收到厚厚的一本会议论文集,而其实,来到这样一个地方交通并不是很方便。听闻这个会议举办好像是从2006年开始两年一次,但为什么能汇聚国内色谱届众多的名家?为什么人气如此之高?带着这样的疑问,会议间隙,我们采访了会议的主办方,更多地了解这次学术会议的背景、组织情况、为何如此繁荣的原因。

历史实际很悠久

      主办方首先低调地谈及这是一个”民间会议“,是学术工作者们自发组织,来交流学术的。但进一步介绍才得知,生物医药色谱会其实历史悠久,它发源于1986年,当时的大背景是,国际上HPLC已从70年代中期时开始迅速发展,至80年代中期已经繁荣普及;而中国改革开放刚开始,大约在1978年左右才进口了国内第一套HPLC,80年代中期时,HPLC在中国也还未普及。当时,色谱届的几位老前辈,比如当时在中科院药物所的张仁斌教授、医科院的周同惠院士、军事医学科学院的姚志健教授等,看到了这个将要蓬勃发展的学科趋势,在1986年发起了第一次会议。 当时是一个民间发起的活动,机制是大家轮值来承办,两年一次,后来先后在上海、南京、西安等地举办过,但在1996年后由于种种原因暂停了。 后来,尤其在刘国诠教授为代表的北京色谱学会、北京理化测试中心的积极努力下,以及几位院士、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会议于2006年获得了恢复,并先后在黄山、武夷山举办。

 

会议经过充分准备 有特色

     由于会议在中间有了停顿,在再次恢复举办时,组织者特别花了很多心思,从而形成了该会议的几大特色。

1、侧重于生物医药的HPLC技术

     大家都知道,这个会议和全国色谱会交替年召开,比如全国色谱会议还包括气相色谱等各种色谱技术。而在整个色谱应用领域中,生物医药的应用要超过一半,所以此会议主要以HPLC在生物医药方面的应用,当然,这里的HPLC的意义也有扩大,不再单指高效液相色谱,而指高效液相分离及其相关技术。所以,除了高效液相色谱,大家会在会议中交流关于毛细管电泳、芯片技术、逆流色谱、SPE等方面的成果。除特邀报告外,会议设四个专题,分别为:理论与方法、生化与诊断、药物与检验、环境与安全。

2、学术水平高 会议组织积累了一些经验

      会议的学术委员会主任是张玉奎院士,而且一直得到了江桂斌院士等专家的支持。比如这次会议,两位院士都到会做了精彩报告。而会议发起组织者北京色谱学会,其中的成员本来就代表了国内色谱届很先进的力量。在会议筹备组织学术委员会之初,组织者们也向全国生物医药色谱领域的专家广发邀请,希望把全国各地在这个圈子里比较活跃、学术造诣比较高的专家都请过来,所以,会议的学术委员会的组成几乎囊括了全国生物医药色谱届的主要专家。组织委员会不再轮值,而是固定由北京色谱学会、北京理化测试中心承担,分别负责学术组织和会务。他们每次会议都投入大量精力,从而保证了会议高质量地召开。在几届的组织后,两套班子都已经有了经验,从会议的组织、实施到服务,都相当专业,获得了与会者的好评。

3、没有海报,但大家都做口头报告,并且评奖

     会议不设海报,但除大会特邀报告外,所有投稿人都做口头报告,这对于投稿人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因为10分钟如果把问题讲透了,是很不容易的。这次会议由北京大学的刘虎威教授担任报告评审组长,将在闭幕式上评选出优秀的报告,并颁发证书和奖金。

4、除会议学术论文集,还组织专家快速评审,优秀文章可正式发表在《化学通报》中

     这次会议有一本近300页的沉甸甸的学术论文集,这是组委会的各位专家共同把关审批下编撰而成的,保证了稿件的质量。同时,评审专家还邀请优秀的会议论文作者,如果愿意的话,写成全文稿件,投稿到《化学通报》正式发表(不是会议增刊)。《化学通报》是很严格的杂志,而这次收到了40篇全文稿件,赵睿教授等专家的审稿工作量虽然加大了很多很多,但是他们都愿意挤出自己的时间,以帮助作者的论文发表。这对于基层工作人员会有很多帮助,因为发表周期很短,比如武夷山会议投稿的截止日是08年3月30日,召开在2008年5月9号,而6月份的《化学通报》即刊出了论文。

5、会议安排紧凑,非盈利,有一个不错的考察活动

      组委会经过讨论,认为学术会议本身是比较严谨的、有时难免会枯燥,所以希望学术会议能稍微轻松一下。其实,科研工作者们有机会聚在一起,在更轻松的环境中交流,可以进一步增进了解,利于今后的工作中有更多的合作。这几次会议都选址在一个大家都“半生不熟”的地方召开,大家会更有兴趣,同时因为不选择在非常成熟发达的地方,会议成本也不会很高。所以,2006年、2008年分别在黄山和武夷山召开了会议。为防止大家在会议期间就急不可耐地到周边,又把会议时间从三天压缩到非常紧凑的两天,然后大家一同组织去考察,做到有张有弛,增进大家沟通了解。会议会对考察进行补贴,是非盈利的,甚至不惜“亏本”来办会。


     另外,笔者也请教了最近色谱学术届的趋势。主办方的回答挺有意味:看看我们这次的邀请报告,这些都是大家关注的前沿和热点。笔者发现,大会报告涉及的应用方向有蛋白质组、代谢组、脂类组等组学,还有环境POPS、食品、药物分析、生物分析等;技术上更多地关心复杂体系混合物的分离分析,比如一些新型填料、多维色谱技术、前处理技术等。正如主办方所述,是应用需求在推动着技术的进步。举个例子,如海南岛毒豇豆事件用ELISA方法未检出,最后是色谱学家给出了色谱方法的答案。而三聚氰胺事件的出现,给色谱工作者一个很好的机会来给出漂亮的“解”——比如用HILIC亲水色谱柱来分离,而不是用离子对色谱柱。而其实,HILIC技术在多年前就已经发明,但当时大家没有关注;而三聚氰胺出来后,大家才开始在关注。所以说是应用需求在推动着技术的进步。


      在谈到对中国HPLC相关仪器耗材制造的看法时,主办方认为这两年中国仪器研发制造有了长足的进步,现在已经非常接近国外的平均水平。不仅普及型的仪器不错,中端的现在也不错,甚至也做到了中端靠上的仪器。另外,全球一体化也使得现在全球的竞争厂商使用的关键元器件是一样的,差别只是整机工艺设计、制造等方面。在色谱柱方面,甚至有两三家产品跟国外主流的已经差不多。当然,从没上台到在台上占一席之地,到走到舞台中央,还需要很长时间的努力。

 

相关报道:

全国生物医药色谱学术交流会(2010)盛大开幕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