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时评:文物修复技术理应“加速”

2016.9.28

   近日,位于辽宁绥中、有着“最美野长城”之称的小河口长城,被网友曝光称一段一两公里的城墙与地面被抹平,大段宏伟的长城变成了硬化路面,与原来的地面材料、地面工艺都不一样,失去了长城原有的面貌。辽宁省文化厅副厅长兼文物局局长丁辉称,修缮的目的是为了抢修保护,但确实修得不好看。国家文物局介入调查后确认,锥子山这段野长城,在2013年至2014年修缮时,施工方确实使用了水泥,并且施工粗糙。

  对于全体中国人来说,长城无疑是中华民族一个巨大的文化符号,其意义不言而喻。尽管很多人并不知道,中国现存保护情况良好的长城只有少数几段,尽管八达岭长城、居庸关长城雄伟壮观,但在辽宁、陕西、甘肃等更多的区域,由于历经自然侵蚀和战争破坏,大部分野长城多墙体坍塌,有的甚至仅存黄土堆。但无论如何,作为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瑰宝,每一段长城都有着独特的历史,都需要得到妥善保护。这一次,作为修建于700多年前的明代长城,小河口长城段在被人为抹平,且加入水泥等现代材料,的确很不应该。尤其这件事情发生在《长城保护条例》施行20周年的当口,更加令人为之遗憾。

  长城应该如何保护?要不要维持那些残破的旧长城的原貌?应该说,对于那些已经出现墙体散落、野草丛生的长城来说,人为修复或许并不是一件坏事。我国的文物保护工作历来主张“修旧如旧”,如果辽宁当地政府在修复小河口长城时采取这一原则,显然就不可能出现今天这样的结果。无论如何,将水泥加入明长城的修复中,不但不是保护,反而是一种对文物的破坏。因此,有关部门理应对当事人做出严肃处理。

  修长城反变成毁长城,这一事件也不由得笔者想起发生在前不久的“形似金喜善女壁画师寺庙修文物事件”,原本大众以为是美女壁画师甘愿忍受寂寞,专心保护文物工作,却被业内人士揭露其修复技术低劣,对洪洞壁画造成了损坏。这两起事件中,都体现出了一个共同的问题:当前我国的文物保护工作,面临着修复技术低下,专业人才紧缺的的巨大障碍。根据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文物修复与培训中心主任詹长法的介绍,根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全国有三千多家博物馆,三千多万件馆藏文物,而且近半数属于亚健康状态,急需修复,但全国从事文物本体修复的不足二千人,人数远远不够。

  应该说,近年来,从政府到民间,全民的文物保护意识都在不断提高,举国上下对于文物保护的重要性也有着一致的认同。从海外华人集资购买失窃文物送归大陆,到国内众多文物保护志愿者组织的成立,都体现出大众极强的文保意识。但很显然,当下我国的文物修复技术并没有和民众文物保护意识保持同步,反而体现出相当的滞后性。有鉴于此,有关部门理应在加大对于文物破坏者的惩罚的同时,进一步促进文物修复技术的提高和进步,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实施重大专项技术攻关、加强青年技术人才培养等多种手段,来提高我国的文物保护和修复水平。否则,还会有更多像野长城这样的不可移动文物会逐渐消逝,给我国的文物保护事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