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中国将建立自主碳排放计量体系 提高国际话语权

2011.12.14

  中国将建立自己的碳排放计量体系,更准确评估国内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此为基础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和碳减排国际话语权。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仲礼院士13日说,中国将建立自己的碳排放计量体系,更准确评估国内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此为基础提高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和碳减排国际话语权。

  丁仲礼说,核算清楚中国温室气体排放量,是由中科院联合国内其他部门开展的“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的首要任务,也是温室气体减排“可测量、可报告、可检核”的要求。

  他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在过去大量工作基础上,这个项目将获得各类排放系数,建立排放清单,定量评估能源使用、水泥生产、土地利用、畜牧业等主要人类活动产生的碳排放和自然过程的碳排放,自主建立中国碳排放计量体系,以及以卫星遥感、空中监测与地面网络监测和大气模式系统相结合的大气碳浓度变化监测系统。

  他说,工艺设备、节能状况不同会导致碳排放的差异,例如中国许多锅炉条件不好,煤不能充分燃烧,如果按照国外采用的煤充分燃烧的排放系数,中国碳排放量就可能被夸大。

  丁仲礼说,中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未来10年到15年人均碳排放还会以较快速度持续增长,但即便如此,根据估算,自1900年到2020年,中国人均累计碳排放为197.23吨,仍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仅相当于美国1900-1915年的排放,德国1900-1928年的排放,日本1983-2005年的排放。

  他说,针对气候变化引发的二氧化碳减排议题和国际谈判,中国科学界还将从固碳能力、气候变化的区域影响等领域展开研究,帮助国家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为中国绿色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在刚刚结束的德班气候大会上,中国代表团称努力增加碳汇是节能减排主要措施之一,到2015年将新增森林面积125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1.66%。丁仲礼说,要研究并确定森林、草地、农田和湿地生态系统的碳汇潜力与速率,评估退耕还林等重大生态工程的固碳增(碳)汇贡献。

  丁仲礼是长期研究气候变化的古气候学家,他认为,如何评价大气温度对二氧化碳浓度的敏感性,科学界迄今并不具备可靠手段来定量区分过去一个世纪以来造成增温的人为与自然效应。

  他说,中国应建立一个更为完整、先进的气候系统模式,对“摄氏2度增温”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450ppmv(百万分之一体积)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研究人为排放气溶胶在增温或减温中的作用,进一步减少气候系统模拟预估中的不确定性。

  这位中科院院士认为,气候一直在变,“气候的故事是一个波动的故事,几十亿年来一直这样。”在对气候继续变暖预期下,研究气候变化对区域的影响和适应措施很重要。

  他说,气候变化对不同区域有消极或积极的影响,中科院将结合过去几十年资料及数字模拟对国内各区域进行评价,“不利的怎么预防,有利的怎么利用”。例如气候变暖对作为中国大粮仓的东北可能很有好处,但同时华北地区近年来降雨量减少、变旱,影响评估需要分析更长时间段的变化趋势。

  丁仲礼说,碳减排最终还是要落实在能源利用上,对中国来说,当前最迫切的是对化石能源的清洁利用,其次是在保护生态环境前提下利用水能、核能等清洁能源。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