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烟草院士,责之晚矣

2011.12.26

  “烟草院士”质疑最近越加热烈。世卫组织驻华技术官员近日评价“烟草院士”的研究成果时说,烟草业“降焦”和“减害”的所谓科研成果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前两天,中国控烟协会正式向中国工程院递交信件,请其重新评估“降焦减害”研究成果和“烟草院士”谢剑平的院士资格。

  除了烟草专家不能当院士这种先天性的领域歧视,我觉得质疑的声音都有理。第一,从身份上说,谢剑平是中国烟草总公司郑州烟草研究院副院长,以一个企业工程师的身份获封院士,先天缺乏学术人格。技术再高,也不过是提高香烟的档次而已。第二,谢的专业,屡屡有专业同行指出这种研究的欺骗性。第三,支持者说谢的老师中国烟草科技奠基人朱尊权,也是曾任院士。师徒同不同命,我们倒不能刻舟求剑。

  但是,质疑的声音再有道理,如今的讨论也徒劳无功。我记得在七月,院士增选的初期,因为众多高官候选院士引发民众大讨论,官方发言:“院士增选工作,步步都在大众的监督之下。一个工程技术专家取得‘中国工程院院士’头衔的每一步,都有无数双眼睛在审视。”

  从程序上说也是,包括谢剑平在内的所有候选人,都将经历两次公示才能最终入选。

  我不记得当时谢剑平引发过什么讨论,假如因为高官候选吸引的注意力远超了谢剑平,那么有两点是肯定的,一是谢剑平即便是“杀人院士”,但也是正常程序遴选的,此时再去质疑其资格不合道理。二是如果谢剑平真不合适,那只证明增选程序,院士进出机制有问题。

  与高官候选比起来,谢剑平的确显著性差很多。谢剑平的硬伤,只在“学术”上。“降焦减害”究竟是个什么东东,以舆论为工具的民众还真不好懂。所以在媒体聚焦里,高官候选“风头”自然盖过烟草院士。这就是“舆论监督”的弱势专业性不够,不能多头监督,监督的持久性不够。而事实上,如今以院士为代表的各种“公示”都面临着类似问题。

  明朝曾设专司监督的官职如补阙拾遗,假如在舆论监督之外,还存在有效的“学术监督”,同行之间,互揭短处,以促学术进步,“烟草院士”想必才不会过关遇阻,合乎程序。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