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追记于维汉院士:心系苍生战瘟神

2010.11.28

于维汉生前工作场景。 (资料图片)

  鲜花欲泪,百叶低垂。11月25日上午,哈尔滨东华苑殡仪馆哀乐阵阵。一位老人安眠于群芳素裹中,鲜红的党旗轻盖身躯,各界人士送来的花圈拱卫着老人的遗像。人们痛惜哀悼的是为克山病的预防与治疗工作作出杰出贡献的哈尔滨医科大学原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地方病学专家于维汉教授。

主动扎根病区挑战瘟神

  1953年冬天的一个晚上,在东北农村北安县的一个小诊所里,14岁的娃子用微弱的声音对一名年轻的医生说:“我死了,把我埋在妈妈的脚下吧!”刚刚送走了爸爸、妈妈、姐姐和大爷的娃子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等待着生命的终结。

  “不要怪叔叔无能,没能留住你,叔叔一定会找到这个‘瘟神’!”年轻的医生紧紧握着男孩的双手,无力回天的愧疚让他万分痛苦。

  这名年轻的医生就是于维汉,当时正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担任内科主任的他,刚刚接到省委的指派,来到黑龙江省北部的克山、北安等县参加克山病的抢救、调查研究。这是他第一次参加克山病防治研究工作。

  克山病,是一种骤然发作,多在数小时或一两日内死亡,死亡率高的疾病。据史载,克山县张云辅屯在1935年冬因不明原因的恶疾死亡70口人,人们将这种病命名为克山病。20年来,每到冬季,当地都会有大批村民因克山病很快死去,村民们都害怕这个“瘟神”找到自家。控制和消灭克山病,成为新中国医学界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

  眼看这么多病人在痛苦中死去,年轻的于维汉内心受到了深深的震撼。刚过而立之年的于维汉决心放弃舒适的城市生活,扎根克山病的多发区,直面瘟神、挑战克山病。

  刚到病区时,于维汉还不完全认识克山病,又找不到可供参考的资料。于是,他在病区不分昼夜地诊察抢救、掌握病情、积累资料。他常常赶几十里、上百里路去病人家,顾不得暖暖冻僵的手,就跪在炕上为病人治病。为抢救重患,他常常几天几夜不休息,困了就蜷在病人身旁眯一会儿,饿了甚至就用农民都无法下咽的馊饭、冷饭充饥。

  然而,由于没有找到合适的药物和抢救方法,即使到处奔波、抢救,效果却很不理想,克山病的死亡率仍然很高,这让于维汉很苦恼。

  终于在1957年,经过反复推敲、探索,于维汉找到了一个好办法,他尝试着用葡萄糖代替樟脑,采用亚冬眠适当补液的办法抢救急症病人,收到意外效果。1958年,他果断地把100毫升葡萄糖和一个剂量的冬眠1号注射到重症克山病病人的静脉里,病人即刻消除了恶心反应,病情迅速好转,心慌的病人脸上露出了笑容。

  从此,于维汉提出并应用于临床的亚冬眠和适当补液疗法,成为抢救治疗急性克山病人的通用疗法,急性克山病的治愈率由30%提高到95%,这是克山病防治史上的一大突破。紧接着,由陕西提出的大剂量维生素C静脉注射疗法也收到显著疗效。这两项防治成果的推广,使黑龙江乃至全国急性克山病的病死率骤然下降,从60年代初期起,基本解决了因急性克山病致死的问题。

 

数十载春秋攻克克山病

  尽管病死率下降了,但于维汉仍执著地寻找克山病的防治办法。1964年,于维汉在富裕县建起了克山病防治观测站,同年,中共中央北方地方病领导小组决定在哈医大创建克山病研究室。

  每年的小年前后到次年3月份左右,是克山病的高发期,也是于维汉最忙碌的时候。从1953年到1985年32年间,于维汉有10多个春节在克山病重病区奔波,救治患者、调研。爱人生两个孩子,他都没在跟前,而在克山病区防治一线,哪里有克山病患者,哪里就有他。哪里有克山病病人死了,送葬队伍里就有他的身影,而自己母亲离世,于维汉却没能送一程。

  十年动乱期间,于维汉遭受迫害,蒙冤隔离18个月,1969年8月解除隔离后第二天,于维汉就奔赴病区开展克山病防治研究工作,这次在农村生活工作又是整整两个年头。他说:“我一生和农民有深厚感情,和党有深厚感情。”

  围绕克山病地区微量元素、蛋白质、维生素等与克山病的关系,于维汉对1.6万人做了22年的综合性研究,并系统地诊治了6000多名克山病患者,主持500多例死亡患者解剖,做了5000多次动物实验,取得了第一手资料。

  他发现病区居民膳食结构单一是引起克山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于是,他倡导用大豆及其制品改善病区居民膳食,取得了明显的防治效果。随着研究的深入,于维汉提出了“营养缺乏”学说。

  在长期防治实践中,于维汉还找到服用毛地黄治疗慢性、亚急性克山病的方法。经临床治疗,75%以上的患者心力衰竭可得到控制。其后,他又总结出服用毛地黄和改善膳食结构的结合疗法,使克山病不但可以医治,而且一些病人还可以根治。

  原来每年有千人发病死亡的黑龙江省,自1991年以来,已经10多年没有急性克山病发生。

 

没有架子的院士博导

  弹指间,半个世纪过去,于维汉已经八十高龄,但是他仍然没有放弃与瘟神的斗争。他走遍了全国16个省、自治区的170个克山病病区县,开展临床诊断防治工作调查研究,培训当地医生;他掌握了克山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发病规律、临床表现和病理改变,确定了防治措施。

  同时,于维汉在克山病的临床诊断、分型等方面有重大建树,制订了我国统一的克山病诊断标准。

  由于防治研究克山病功勋卓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于维汉获特殊贡献奖;他负责的科研课题,有4次获全国科技大会奖,4项获国家医药卫生成果奖;他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病与环境图集》,为我国经济发展、国防建设和地方病控制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1997年,于维汉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于维汉院士的研究成果也引起了国际心肌病学者的关注。1979年以来,他先后15次赴日、美等国家参加国际会议和学术交流。1982年他应邀出席了在布拉格召开的第14届世界内科学会议,被选为心肌代谢组执行主席。日本专家对于维汉的评价是:“像神一样,非常了不起的一个人!”

  面对巨大的荣誉,于维汉一笑了之。当选院士后,国家每年给一定的补贴,他坚持不取分文。2000年,他提出设立“于维汉院士贫困大学生奖学金”,资助贫困优秀大学生。于维汉对待同事平易近人,从不摆院士架子。从家里到单位不过10分钟的路,可他常常要走半小时,因为一路上跟他打招呼的人太多,大伙儿有什么难处也都愿意向他倾诉。

  于维汉的博士生、哈医大二院心血管医院院长于波说,老师平时一点架子都没有,特别和蔼,学生们常到老师家“蹭饭”。但在教学上,于维汉却又十分严肃,他不是手把手、填鸭式地教,而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买白鼠、筹备试验器材、反复做试验。如今,已是博士生导师的于波仍然传习导师的这种教学方法。他永远不会忘记,于维汉曾反复强调:“读书,重要的不是博士学位这个结果,而是做学问的过程。”

  于维汉从教近60年,1978年起开始培养心血管疾病和地方病(克山病)的研究生,20多年来共培养硕士生38名,博士生32人。如今,于维汉培养的学生正在国内外科研机构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