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日本曾爆发食品安全危机 毒油毒米毒害不浅

2008.12.13

食品安全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话题。在许多发达国家,政府虽然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但仍无法杜绝各种灾难性事件的发生。比如在日本,虽然政府早在1947年就制定了《食品卫生法》,但仍然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好几起重大食品安全事件。


米糠油污染害人不浅


1968年3月,在日本的九州、四国等地,突然发生了几十万只鸡集体死亡的事件。人们发现,原来是鸡的饲料中有毒。不过有关方面当时并没有追究毒饲料的来源。当年的6月至10月,在九州等地,相继有许多人身患原因不明的皮肤病,有时甚至是整个家庭都出现这种情况。

在接诊过程中,九州大学附属医院的医生们发现,这些病人的初期症状为痤疮样皮疹,指甲发黑,皮肤色素沉着,眼结膜充血等;接着便是手掌出汗,肝功能下降,全身肌肉疼痛,咳嗽不止,有的最终痛苦地死亡。在短短3个月内,医院总共确诊了325名患者,之后得这种病的人在全国各地仍不断出现。至1977年,因患该病死亡的人数达30余人。到1978年,确诊患者累计达1684人。由于波及范围广,这一事件曾使整个日本陷入恐慌之中。

为了给国民一个交代,日本卫生部门成立专门机构———“特别研究班”。经过解剖分析,专家们在死者尸体的五脏中和皮下脂肪中都发现了一种名为多氯联苯的成分。多氯联苯被人畜食用后,多积蓄在肝脏等多脂肪的组织中,损害皮肤和肝脏,引起中毒。鉴于当时发病具有家庭多发性,专家们又重点在饮食方面进行调查。结果他们发现,问题竟出在所有患者使用的食用米糠油上。更巧合的是,他们所食用的米糠油均为九州大牟田市一家食用油工厂的产品,其出厂时间为1968年2月5日至6日。

米糠油是当时许多日本百姓常用的一种健康食用油,它的脂肪酸组成较为均衡,且含有几十种天然生物活性成分,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80%以上,常被作为营养油、调和油、煎炸油以及食品原料。看来,问题就出在生产米糠油的厂家身上。

为了找出肇事元凶,日本政府对九州的那家食用油工厂进行追踪调查。结果他们发现,在生产米糠油时,为了降低成本追求利润,再加上管理不善和操作失误,该厂的米糠油中混入了在脱臭工艺中使用的热载体———多氯联苯,从而造成食物油污染。由于被污染了的米糠油中的黑油被用做了饲料,又导致数十万只家禽的死亡。由于这一事件发生在食品安全管理向来严格的日本,因此当时曾震惊了全世界,被后人列为严重的公害事件。

事实上,早在1966年,美国的一些地区就曾受到多氯联苯的污染。当这些污染事件在报刊上引发讨论时,有人警告就说,这种污染已扩及到人们吃用生活的各个方面。然而所有这一切都没有引起日本当局和食品工业企业的重视,他们认为日本根本不会出现类似情况。没想到仅过了两年,九州等地就发生了这起食品安全事件。


日本米糠油生产工艺贻害台湾


“米糠油事件”给日本人留下了惨痛的记忆。1979年,时隔11年后,在中国的台湾同样上演了类似的悲剧。这一年,在台湾彰化县的鹿港、福兴、秀水、埔盐等乡镇,许多当地居民突然罹患未曾见过的皮肤病。经过有关部门的追踪调查,人们发现患者中毒的途径,竟也是日常食用的米糠油造成的。

调查结果显示,在彰化县溪湖镇有一家名为“彰化油脂企业公司”的食用油厂,该厂在生产米糠油时,曾使用了日本的多氯联苯工艺对米糠油进行脱色和脱味,但同样由于生产管理不善,管道渗漏,致使多氯联苯渗入了米糠油中,从而导致食用这批被污染的米糠油的人发生了中毒甚至死亡事件。据统计,这次事件共造成近2000人中毒,53人死亡,这就是“台湾油症事件”。

在后来的跟踪调查中,研究者还发现,多氯联苯的残毒不但危害当代,还会遗害后代。由于结婚或迁徙等原因,患者又进一步扩散。


毒大米导致“痛痛病”


众所周知,日本也是一个稻米消费大国。而作为与食用油一样的生活必需品,日本的大米也曾出现过严重的安全事件。

在日本中部的富山平原上,流淌着一条名叫“神通川”的河流。这一带是日本的主要粮食产地。1952年时,“神通川”一带不断出现鱼类大量死亡和两岸稻田大面积死秧减产的现象。就在两岸居民束手无策之际,一场更大的灾难降临了。从1955年开始,在“神通川”两岸的许多地方,突然出现一种怪病。患者大多是妇女,一开始是腰、手、脚等部位疼痛,延续几年之后,身体各部位出现神经痛和全身骨痛,使人不能行动,以至于连呼吸都带来难以忍受的痛苦,最后骨骼软化萎缩,自然骨折,一直到饮食不进,在衰弱疼痛中死去,有人甚至因无法忍受痛苦而自杀。当医生对一些死者进行尸体解剖时,发现有的竟骨折达73处之多,身长缩短了30厘米,死状十分凄惨。由于绝大多数患者在临死前都大叫“痛死了!痛死了!”,因此人们便把这种病称为“痛痛病”。

为了查明真相,1961年,富山县成立了“富山县地方特殊病对策委员会”,开始调查。1967年,研究小组终于发表了联合报告,表明“痛痛病”主要是由于重金属尤其是镉中毒引起的。至于这些重金属是如何进入人体的,研究小组指出,居民们食用了含毒的大米是其主要原因。

原来,在富山县“神通川”的上游,有著名的三井金属矿业公司开设的一座神冈炼锌厂。众所周知,镉是一种重金属,是对人体有极大的危害。当时日本政府的调查发现,三井金属矿业公司神冈炼锌厂把未经处理净化的含镉废水长年累月地排放到“神通川”中,而两岸居民又用河水灌溉农田,致使他们食用的稻米中含镉量大大超标。对一些死者的解剖结果显示,他们的肾脏中含有大量镉,有的人甚至骨灰中的镉含量达到2%。就这样,无数的日本百姓因食用了有毒的大米而患病,许多人最终因无法忍受“痛痛病”的折磨而自杀。

令人气愤的是,在确凿的事实面前,日本三井金属公司当时居然以缺乏依据为借口,拒不承认。直到1968年,日本最高卫生机构———厚生省才公布所掌握的材料,明确指出导致“痛痛病”的主要原因就是当地居民长期食用含镉稻米造成的,而三井金属公司则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与此同时,“痛痛病”已开始在日本其他地区出现了。截至1968年5月,日本共确诊“痛痛病”患者258例,其中死亡128例,而到1977年12月又死亡79例。为讨回公道,从1968年开始,众多“痛痛病”患者及其家属对三井金属矿业公司提出民事诉讼。1972年,日本司法部门最终判决受害者胜诉。

可以说,正是由于日本政府对一些企业的生产过程监管不力,才导致20世纪70年代前后发生像“米糠油”、“痛痛病”这样的惨剧。日本食品安全管理部门认识到,必须从源头防止食品污染,才能保证不再出现类似惨剧。多年来,日本在食品安全立法及执法方面不断进行完善和调整,最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