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互联网比你更了解你

2015.3.06

banquan24.jpeg

   大数据时代和云科技的发展,让互联网除了便捷,还变得更加“体贴”了。它能记住我们搜索的内容,然后“精准”地提供我们所需要的内容。但却鲜有人思考,互联网到底掌握了我们多少“秘密”?

  中国互联网协会秘书长卢卫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移动互联,那就是暴露。移动互联网时代所有的行为、所有的声音都被记录下来,所以没有绝对的隐私。”

  微信朋友圈的推送广告来了!广告内容五花八门,新奇的体验让用户觉得新鲜。于是,晒微信的推送广告,成为朋友圈的新流行。也是因为这一“晒”,人们才发现微信的广告并非对每个人都是一样的。

  这次出现在朋友圈的广告中,有的人收到了汽车广告,有的人收到了手机广告,有的人收到了饮料广告,有的人则干脆什么都没收到。

  对于微信广告的出现,人们所持态度各不相同。今年1月,《重庆晚报》针对微信广告进行了一个小型调查发现,90%的人收到了信息。其中27.27%的人觉得广告有创意,为此点个赞;9.09%的人对微信广告推送持不在乎态度,觉得反正经常看到小广告;63.64%的人表示对这种行为感到很讨厌。

  而对自己分类投放广告的行为,微信团队在近期发布的“关于朋友圈广告的若干问答”中给出答案:“广告,对很多用户来说,就是有价值的信息,尤其是对于有创新的广告来说,在传达有价值的信息的同时,更能给人一种愉悦感。微信奉行和坚持连接一切的理念,微信广告就是将有价值的内容与感兴趣的用户相连,让用户看到自己感兴趣、有价值的信息,进而实现商家与用户的共赢。”

  同时,微信团队表示,如果用户不喜欢看到推送的广告,点击广告标题右边的小三角,选中“不感兴趣”就可以屏蔽这条广告了。

  可是,如此分类广告,从何而来,如何分类,是人们体验过新鲜之后应该思考的问题。

  隐私被“掠夺”

  关于微信如何选择受众有针对性地推送广告,网络推测说法版本不一。一种观点认为,微信团队是根据用户平日使用微信理财、购物、支付宝等功能的记录,判断用户的消费能力,进而推送不同种类的广告;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微信是根据用户手机浏览和关注记录,判断用户的好恶以及经济状况,然后推送广告。

  记者也联系了腾讯公司集团市场与公关部,他们以微信团队的名义作出以下解答:“今日有部分朋友看到了微信团队发布的第一条朋友圈广告,目前这款产品仍在内测阶段。对于外部流传的投放规则,标准等信息均属外界猜测,请大家不要轻信;更多详情,请大家耐心等待吧。”

  虽然微信团队没有作出明确解答,但事实似乎都指向同一个方向:微信从后台“默默”搜集了用户数据,用于分析判断,然后再进行下一步“动作”。

  其实,细想想,日常在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隐私被后台搜集的现象比比皆是。比如,某天,某个用户在电脑客户端打开了淘宝的网站,随意搜索了“箱子”,浏览几个店铺后随即关闭。当他再打开其他网站时,会“惊喜”地发现几乎所有的网页上都闪烁着“箱子”的图片和价格,即便网页上没有地方出现广告,右下角也会弹出一个广告框,里面的内容依然是箱子。

  “尽管我们没有从官方渠道得到微信是否以及如何在后台搜集信息,但是目前网络这种做法比较普遍。”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副研究员连一峰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后台搜集用户信息的方法很多,包括微博账户上关注了谁,被关注者或者用户本身的账号如果是商家或者是名人,那么网站后台就会对其所在行业或者关注行业进行分析,然后得出用户的兴趣点。”

  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副研究员翟立东对此也表示认同:“从我的观点上来看,确实存在后台搜集个人信息的情况,不仅仅是微信,很多应用程序都启用了后台信息收集的功能。后台搜集用户个人信息,根据用户平时搜索信息、浏览网页、消费记录等信息,再通过分析这些数据,得出来用户平时的喜好、对什么比较感兴趣、哪些内容是用户经常浏览的、哪些内容是用户从不关心的,这些所有的信息都会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如果微信在后台为每一个用户建一个存储这种数据的仓库,也就是数据库,就可直接推送用户感兴趣内容,这样就出现链路,有的人收到的是豪车,有的人收到的是手机这种现状。”

  搜索引擎只是隐私搜集的冰山一角

  去年11月,美国《华盛顿邮报》曾发表一篇文章称,人们在使用谷歌搜索引擎时,用户的个人电子邮件、观看网络视频等信息就遭到谷歌偷窥。

  这篇文章提到,消费者调查公司Survata在11月左右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比起美国国家安全局、老板、父母或配偶,人们更在意谷歌获得他们的个人电子数据。因为老板或者亲人可能不会查看人们搜索的每样东西——从电子邮件到点击的网页,但谷歌会一直记录几近所有材料。比如,一名妇女使用谷歌搜索引擎一段时间以后,她的确切年龄、所用主要语言、触及个人生活的电子邮件、个人喜好、观看视频内容乃至所购置的电脑型号都会被谷歌掌握。虽然她并没有刻意告知谷歌任何信息,但谷歌却能悄悄搜集所有相干数据。

  美国伯克利大学信息学院发布的一份报告称,谷歌能追踪用户在互联网所有领域88%的行动。简单来讲,很少有谷歌没有触及的现代生活方面。

  然而,搜索引擎只是隐私搜集的冰山一角。“相对来讲,手机搜集用户信息的范围比网络搜集用户的范围更广,网络搜集用户信息主要就是通过对用户的浏览信息的缓存,获取用户的习惯、爱好等诸多信息,并向用户推送广告。”翟立东说。

  翟立东提到,具体而言,网络收集用户信息的流程分为两种:正当获取用户信息和非正当获取用户信息。正当获取用户信息一般为用户主动访问某些网站时,产生网络缓存(Cookies),网站可获取属于自己的Cookies,通过分析大批用户的Cookies,可为用户设置或推送某些功能,这样使得网站更人性化、更方便快捷。非正当获取用户信息,一种方式就是购买大网站的数据,一些商业性大网站出于谨慎考虑,通常不敢用这种方式出售数据,但一些个人搭建而又人气火爆的论坛,不排除以这种方式获利;另一种方式就是在大型网站上放置Cookies窃贼,在受用户欢迎、被广泛访问的网页上放置一个一像素大小的图片,这样用户看不到这张图片,但它依然可以正常工作:它的工作就是通过获取Cookies来获知用户的浏览习惯。

  对于智能手机的用户来讲,“后台主要搜集用户的地理位置,用户手机各种标识符,上网习惯,用户的短信、通讯录、通话记录、照片等信息。”翟立东说。而手机收集用户信息一般都是内嵌在App中,用户安装某一App时,就已经携带了收集用户数据的功能,当App在手机里运行时,就会在后台收集用户数据上传至某一后台服务器,经分析后采取进一步的操作。“目前较为常见的,就是为用户推送广告。”翟立东说。

  手机应用也隐藏陷阱

  在手机终端的应用中,安卓用户手机安装App时,往往会弹出一些提示,提示此软件申请的某些权限,即此App安装后可能的一系列操作,比如读取位置信息、手机状态等。用户如果希望安装这款软件,只能选择“同意”。相比较而言,苹果系统则不会有此类提示,因为苹果用户的App软件需要从App Store中下载并完成安装,而App Store中的软件已经过检测,在安装过程中不会出现类似于安卓系统那样的提示。

  “安卓系统的开放性造就目前安卓系统的流行与通用,但同样也暴露了较为严重的用户数据保护的问题,目前可下载安卓App的网站非常多,仅仅一个相同的App,在不同的网站上都会有很多不同的版本,而且目前安卓App软件开发后,仍会有其他人员嵌入恶意代码(二次打包),再放到应用商店中,使得App不再是原生态的App。”翟立东说,“收费的App软件或许能改善某些App软件嵌入恶意代码的情形,但不是根本解决办法,要想解决手机终端App软件安全性问题,需要规范化App软件,对其严格检测,这样才能打造用户放心的手机终端软件。”

  相关链接

  互联网大佬谈隐私

  张朝阳(搜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移动互联网之后,大公司掌握的信息越来越多。那么多App可以完全知道你在什么位置。互联网掌握数据越来越多,尽管这个数据跟名字挂钩,我们只要多做几步,把电脑号码跟ID关联,稍微做几步就几乎知道你是谁,你在干吗,你的经常行为是什么,这是一个真实的问题。

  马云(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关于信息透明的问题,你还是希望生活在20世纪中完全隐私,那是农耕时代的落后,今天你以为你的隐私没人知道,其实人家都知道,只是人家想不想知道。第二,别人知道你的隐私让你担心,还是电脑知道你的隐私让你担心?其实电脑每天掌握几亿人的行为,电脑根本不在乎你是李彦宏还是刘芳菲,它只在乎这个ID出来的行为是这样,但是人可能就很关心李彦宏在干什么,这是很危险的。

  李彦宏(百度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隐私是媒体公司感兴趣,互联网公司不感兴趣。每天做的过程中有一道线非常明确,对于隐私问题不应该知道这些事的人不知道,应该知道这些事的人还会知道,这不是隐私的问题。很多人觉得我有很多数据被大的互联网公司掌握,所以我隐私受到侵犯。

  互联网公司其实是一堆服务器,没有人真正把它拿出来仔细看看某一个人在干些什么事情。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就像马云说的我买什么东西他可以知道,但是他不会去看。

  每天几亿用户使用互联网使用各种各样的服务,隐私不是一个问题,对媒体来说也许是一个问题。

banquan24.jpeg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