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围剿“灰霾杀手”PM2.5 从民间呼声到国家发力

2011.12.23

迷雾笼罩下的黄浦江

雾霾天里的北京高速路

   10月底,PM2.5闯入我们的生活。两个月后的12月21日,环保部公布PM2.5和臭氧监测时间表,直辖市及省会城市明年将测PM2.5。一些地方,目前开始采购相关监测设备。2016年1月1日,全国各地都将按照新标准监测和评价环境空气质量,并向社会公布监测结果。

  它很新鲜,走进国人的生活还不到两个月。

  它很老旧,上世纪90年代国内已有专家研究。

  它很渺小,直径不到一根头发丝的二十分之一。

  它很“强大”,专家说它将取代抽烟成为肺癌首因。

  而真正能体现它威力的是:在过去的几十天里,它掀起的一场波澜,正在改变我们对环境的认知,并推动相关政策的前行。

  它叫PM2.5,外号“灰霾杀手”。

  闯入生活

  差异较大的两组数据,让国人记住了PM2.5这个生僻词。它是在灰蒙蒙的天气中,闯入中国都市人生活的。

  10月底,连续大雾笼罩北京,另外几座北方城市也未能幸免。蜷在路上的汽车,一边无奈于透明度偏低,一边喷着尾气。

  “132”,“轻微污染”10月30日,北京市环保局公布了空气污染指数(API)。当日,北京多数居民的感受是空气“有毒害”。

  两个判断相差甚大。造成差别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尚未将“PM2.5”(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纳入空气质量评价体系。微博的力量,让国人迅速知道了这个生僻词。

  目前,中国API指标数值范围为0-500,仅包含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三个指标,对危害严重的PM2.5和臭氧并没纳入。

  同为颗粒,PM10直径在10微米以内,其中2.5微米至10微米之间的“稍大”颗粒,能进入呼吸道,但部分可通过痰液排出;“超细灰尘”PM2.5,则能直接进入肺泡、血液,并会吸附有害物质,引发多种疾病。

  此外,作为灰霾天气的“元凶”之一,PM2.5遮挡光线反射阳光能力更强,更能影响能见度。

  专家介绍,室外PM2.5主要来自于燃煤、工地扬尘以及汽车尾气。室内,二手烟是PM2.5的最大来源。

  日前,广州气象专家吴兑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经过多年研究发现,灰霾与肺癌有着“七年之痒”,即出现灰霾严重的年份后,相隔七年就会出现肺癌高发期。“灰霾将取代吸烟,成为肺癌致病头号杀手”,吴兑说。

  有分析称,PM2.5的日均浓度和年均浓度到达一定数值,会增加死亡风险。据悉,目前全球仅有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日本、美国、加拿大等近10个国家颁布了PM2.5限值,90%的国家并未公布。

  日前,一位官员表示:按API国标,目前全国70%的城市空气质量达标;如果增加PM2.5监测指数,则全国70%城市不达标。

  据悉,早在2008年初,我国即研究是否将PM2.5纳入新的空气质量监测标准。修改空气质量监测标准,建立PM2.5监测体系被寄予厚望。而拟将PM2.5纳入考核,无疑成为《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次征求意见稿中最引入注目的部分。

  民间呼声

  民众感知与监测数据错位之下,一场“我为祖国测空气”活动发起。这场自发活动,客观上促使政府更快地做出决定。

  “不能让群众遭污染之害,而监测数据自说自话。”

  一些与群众感知错位的数据的公布,引发了民意反弹。微博上,大量的评论、转载关注着几个关键词:空气质量、PM2.5、污染物检测。毕竟,对于空气,所有人须臾难离。

  几位微博名人发起网上签名活动,要求改善检测大气污染的办法。一个有数万网友参与的网上投票显示,逾90%的网友认为,国家应该引入PM2.5标准。

  当公众已经熟知PM2.5这个词汇,洞悉它所代表的危害,便急迫地想知道它的真实数值。

  此种背景下,一幅以“我为祖国测空气”为题的漫画在网上流传。

  漫画上,三位白领袖子高卷,在雾霾的都市里,或高举空气测量仪,或手拿地图,拳头紧握,神情认真。分析认为,这是模仿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宣传画。

  在实际生活中,北京、长沙等城市,一些环保组织或个人,真的拿起便携式检测仪,走到室外或饭店等场所去测量空气。如11月,长沙环保组织“绿色潇湘”开展了名为“我为长沙测空气”的活动。

  按计划,始于北京的“我为祖国测空气”活动下周将传到广州。活动中,网友募集资金购买了价格不高的检测仪。有专家指出,官方仪器价格昂贵,民间仪器“可信度问题非常大”,民间空气检测更像“儿戏”。

  无论如何,这场“儿戏”引起了足够的关注,众多媒体进行报道。当然,还有一种声音异常清晰:除了尝试检测空气,每个人更应尝试做出改变,少开一天车,进行垃圾分类,更是为空气质量改进做出贡献。

  国家发力

  天气可以灰霾,政策不能。清晰的声音已经传来,“环境质量也是公共服务产品”,明年开始,直辖市及省会城市将监测PM2.5。

  民间声音此起彼伏的同时,11月16日,《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次公开征求意见,新标准将PM2.5纳入常规空气质量评价。12月5日,征求意见截止,民意普遍赞成这一做法。

  15天后的20日,李克强副总理在出席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时强调,基本的环境质量是一种公共产品,是政府必须确保的公共服务。他指出,中国将进一步加强空气污染防治,修订并发布空气质量标准,“抓紧做好增加PM2.5监测指标的准备”。

  1天后,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环保部部长周生贤公布了PM2.5和臭氧监测时间表,并要求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要率先实施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率先争取早日和国际接轨,率先使监测结果与人民群众感受相一致。

  按照同日发布的《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以上重点区域的复合型大气污染得到控制,所有城市空气环境质量达到或好于国家二级标准,酸雨、灰霾和光化学烟雾污染明显减少。

  据悉,针对PM2.5等更高标准物的污染浓度监测,北京市等地已开始采购设备、培训人员等。

  从PM2.5进入民众视野,到国家政策出台,前后不到两个月时间。

  尽管3年前国家有关部门即关注PM2.5,研究是否出台相关标准,但PM2.5标准能于今年冬天出炉,其背后,是一股巨大的民意推动力量。

  2012年就要来了。期待着,按设想的那样,北京等城市“每小时”都能看到PM2.5数据。

  看到数据并非最终目的。PM2.5数据能日渐趋小,损害健康的因素趋向淡出,才是务求的方向。

  而数据要降,减排是硬道理。现在,围剿PM2.5,国家正在发力,箭已在弦上。空气是所有人的。除国家努力,还包括你我“少开点车”。

  名词解释

  PM2.5是什么:PM2.5,是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悬浮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

  对人体影响:虽然PM2.5在地球大气中含量很少,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灰霾天气中大量的PM2.5,可通过呼吸道直达人体肺泡,造成对人体健康的伤害。暴露在灰霾环境中可能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包括呼吸道和心血管疾病、DNA伤害、肺癌。虽然生物学致病机理尚未完全清楚,但统计表明,灰霾在相当大程度上提高了呼吸道发病率和心肺疾病死亡率。

  产生的原因:PM2.5产生的主要来源,是日常发电、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等过程中经过燃烧而排放的残留物,大多含有重金属等有毒物质。

  新闻回放

  10月30日开始,北京连续三天大雾天气,市环保局公布的空气质量只是“轻度污染”。市民反映与实际感受不一致。

  11月1日,环保部发布《环境空气PM10和PM2.5的测定重量法》首次对PM2.5的测定进行了规范,但PM2.5并未被纳入空气质量标准强制监测指标。相关人士称,监测技术已不成问题。

  12月5日,我国北方地区出现大雾天气,能见度不足1公里。19时,有监测显示PM2.5浓度为522。北京市环保局官方微博“绿色—北京”公布的4日中午12时至5日中午12时的空气污染指数为193,质量级别为“轻度污染2级”。人们再次感到公布的数字与实际感受不同。

  12月5日,《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次征求意见稿)征求公众意见截止。该意见稿提出,在基本监控项目中增设PM2.5年均、日均浓度限值和臭氧8小时浓度限值,新标准拟于2016年全面实施。

  12月20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出席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时要求,进一步加强空气污染防治,修订并发布空气质量标准,抓紧做好增加PM2.5监测指标的准备。

  12月21日,环保部部长周生贤表示,环保部将抓紧修订发布《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该标准将增加可入肺颗粒物(PM2.5)、臭氧(O3)和一氧化碳(CO)三项国际通行的监测指标。

  网友声音

  网友“V卫威”:全国环保大会公布的这条消息体现了前段时间各界舆论的力量,而监测数据是否公布?如公布数据,准确性如何保证?是否有第三方监测?环保部门任重道远。

  网友“leni0627”:希望国家可以进一步加强污染源头的控制,加强治理,促进减排,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以人为本的实践。

  网友“肖云汉”:开始检测是正视问题的第一步,要想改善城市空气,除了控制工厂等污染源外,科学规划大力发展公交是必须的任务。一条合适的线路、几辆上下班高峰的加车就能让几十上百上班族放弃高成本高污染的私家车,改乘环保低碳公交出行,于国于民均大有益,期待政府加大投入。

  网友“QY可可”:真心地期待关于PM2.5的大讨论有个好的结果,监测数值要按照规范要求公布、评价。然后,把目光集中到减排上去。减少污染排放,治理污染是关系到子子孙孙的事业,应从每个人做起。数字的大小、评价结论都是用来反映环境状况的,只有加大减排、治理力度才能改善环境。

  他山之石

  美国:经过征求民众意见,在1997年9月16日发布了PM2.5的标准。但在那时,尚未展开全国的PM2.5监测,直到1999年各州才陆续开始,2000年PM2.5监测常规化。

  澳大利亚:在2001年开始考虑增加PM2.5的指标,并在2003年制定了PM2.5的非强制标准。制定该标准的目的是收集数据,以便检讨这一标准是否合理,并准备于2005年开始考虑制定强制标准。但直到今年,澳大利亚的PM2.5仍然不是强制指标,不过这期间一直在做大量的监测和基础研究工作。

  欧洲:2008年4月14日,欧盟委员会《环境空气质量指令》为降低PM2.5和PM10的含量设定了标准和具体达标日期。就各成员国整体而言,可吸入颗粒物含量须控制在年平均浓度25微克/立方米的水平。上述目标最迟须在2015年达到。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