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榔烟四起”伤不起

2013.10.31

  “琼人以槟榔为命,岁过闽广者不知其几千百万也。”宋代王象之《舆地纪胜》中的一段记载,展示了槟榔自古以来对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

  每年8月至年底,是海南省槟榔收获的季节。但这个本该充满丰收喜悦的时节,却成了很多人挥之不去的梦魇。长期使用土法熏烤槟榔产生的大量烟雾,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

  土法熏烤槟榔会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为什么一些人还甘愿冒污染环境的风险?

  根据海南省农业部门的数据显示,槟榔是海南省第二大热带经济作物,全省约有50万户近230万农民种植槟榔,这一产业对海南农民收入贡献率高达15%。作为传统生产工艺,一些槟榔加工者始终对土法熏烤槟榔“不离不弃”。

  “要所有民间的小作坊都环保的话也不可能,也要考虑实际情况。”琼海市环保部门工作人员的这句话,确实道出了“榔烟”治理的一些困难。

  一方面,槟榔加工是当地很多人的生计所在,更是地方经济发展的一种依靠,治理起来肯定要大费一番周折;另一方面,传统的槟榔加工方式持续地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不治理的话污染会越来越严重。

  如此尴尬的境地,难怪地方政府踯躅不前。时至今日,琼海市依旧对“榔烟”问题束手无策。

  事实上,琼海市有“榔烟”问题,全国各个城市又何尝没有自己的“狼烟”问题。景德镇的陶瓷;绍兴的印染;东莞的造纸;永康的小五金……面对传统支柱产业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有的地方政府难以割舍,导致问题尾大不掉;有的地方政府无以应对,导致问题日趋严重;而有的地方政府则是壮士断腕,最终找到了新的出路。

  动一动,可能会伤筋动骨;但不动,则一定会病入膏肓。进退两难的情况,对于一些地方政府来说,既是现实困境,也是工作挑战,但绝不能将其当作推卸责任的借口,更不能成为面对污染不作为的挡箭牌。

  湖北省十堰市,上世纪80年代起开始培育黄姜产业成为当地经济的主要支柱之一,数十万农民因此受益。然而,黄姜加工产生的废水会给水源带来严重污染。为了保证丹江口水库的水质,十堰市不得不强行关闭所有不具备治污能力的黄姜加工厂,大批姜农因此失去了经济来源。

  十堰的过去,很有可能就是琼海以及其他许多城市的明天。地方政府若是为发展经济,提高财政收入,放任一些污染严重的产业发展壮大成“支柱产业”或“特色产业”,当“壮大”带来的污染超过环境承载力时,终将自食恶果。

  怎么办?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未雨绸缪。

  一方面,地方政府要积极探索支柱产业清洁生产的技术方法。通过生产技术的变革,来减少生产过程的污染。另一方面,要积极推动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精细化的方向发展,改变土小、零散、粗放的产业格局。对具备清洁生产能力的企业进行帮扶,对污染严重的土、小企业依法取缔。早一天淘汰落后,就早一天迎来新生。

  话虽如此,但众所周知,环境污染严重的产业,并不适宜作为支柱产业,为什么一些“问题产业”会不断地被各地“培养”成支柱产业,并最终带来意想不到的恶果,这才是更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