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第九届全国微全分析大会报告 众多“大牌”分享前沿技术

2014.11.04

  2014年10月31日-11月2日,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化学会主办,华中科技大学承办的2014国际微流控芯片与微纳尺度生物分离分析学术会议、第九届全国微全分析系统学术会议在武汉的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大楼顺利召开。会上来自国际上的300余名微流分析界的专家、学者共聚一堂。期间来自中国科学院大连物化所张玉奎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庄乾坤教授、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的蒋兴宇研究员、博奥生物集团的邢婉丽女士、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的陈义教授、浙江大学化学系微分析系统研究所的方群教授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庄乾坤教授都为大会带来了精彩的报告……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庄乾坤教授

  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庄乾坤教授向参会人员介绍了“分析化学发展与创新研究”。庄教授表示从近三年(2010-2012)美国《分析化学》杂志的引用率统计,我国学者发表的论文的引用率远远高于其他几个主要的论文发表国家,引用篇数达到629篇,平均引用次数为15.95。中国分析化学在2001-2010取得了长足进步,2011年论文产量首次超过美国,达到3572篇;SCI论文数位居第二位,2001-2005中国SCI论文占世界份额的10.38%,2006-2010变为17.37%。

  庄教授表示在分析化学发展之路上,我们已经形成了一个“相互支持、相互合作、相互欣赏、共同发展”的学科氛围;中国分析化学已经通过跟踪,部分学科方向与世界先进水平实现了并行,目前还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分析化学如何再上一个新台阶——处于领先?

  分析化学在“十三五”的资助思路为后续资助要“绩效挂钩”;同等情况下与申请队伍挂钩;只要研究做得好,无论是谁或在哪个单位都有机会获得资助。

  庄教授介绍到分析化学未来的发展趋势是针对生命体系、发展原创新技术新方法(仪器装置搭建)、解决重要科学问题(生物学家解决不了)。另外庄教授还预测未来的诺贝尔奖主要是无标记高灵敏单分子检测技术。

  最后庄教授还介绍了杰出青年基金的评审、如何申请仪器专项等工作。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蒋兴宇研究员

  来自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的蒋兴宇研究员带来了题为《Point-of-Care Multiplexed Assays of Nucleic Acids & Proteins(核酸和蛋白质混合分析的即时检测)》的报告。蒋老师主要介绍了与其课题组的张翼老师合作的工作——条形码生物测定。将微流体生物检测条形码放到芯片上检测核酸和蛋白质。

博奥生物集团 邢婉丽女士

  来自博奥生物集团的邢婉丽女士代替清华大学的程京院士带来了题为《从学校到市场的用“芯”探索》的报告。邢婉丽女士介绍到清华与博奥生物集团在转化医学方面已经有了15年的探究,1999年3月,清华大学生物芯片研究与开发中心迁入新落成的清华大学生命科学楼,目前已有全球专利授权221项、众多自主研发的国际首创生物芯片产品、自行研制的各种生物芯片和非芯片仪器。

  与301医院合作,在中国耳聋人群基因检测中,针对先天性耳聋、药物致聋、大前庭水管综合征的4个基因中的9个突变位点进行为检测,遗传性耳聋检测第一代芯片产品检测只需5个小时,实现了快速、低成本的检测。随后,邢婉丽女士还介绍了晶芯®BioMixerTMⅡ芯片杂交仪、晶芯®SlideWasherTM8芯片洗干仪等芯片产品。

  另外,邢婉丽女士还介绍了蝶式芯片,形状类似CD光碟,为全封闭微流控芯片,多达24或48个独立反应池,每反应体积0.5-2μL,采用半导体光刻技术+注塑技术制作。目前,呼吸道病原体蝶式芯片已完成临床实验。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陈义教授

  来自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的陈义教授带来了题为《光子晶体组装之微流控芯片及应用》的报告。陈教授介绍到1996年,首先由哈佛大学的Whitesides通过微通道组装了PCs用于毛细管分离和微流控。但当时面临的问题是制备难、速度慢、不均匀。陈义教授提出了HAEA方法,适合短柱制备,速度达8cm/h,可用于PCs的鉴定——显微与禁带的测定,条件重现稳定性、过程重现性、高速分离重现性、相对位置重现性均得到了良好的数值。最后,陈义老师表示PC-芯片是有前途的。

南京大学 夏兴华教授

  来自南京大学的夏兴华教授的报告题为《Micro/Nanofluidics Devices for Bioanalysis(微/纳流控设备在生物分析中的应用)》。

  报告中,夏教授介绍了功能接口与生物传感、纳米材料和生物电催化、微纳米流体学分析系统等研究工作。夏教授开发了合成具有可控孔隙尺寸和孔隙距离纳米通道膜的方法;质量传递纳通道的独特性能,可用于确定复数分子,无标记检测DNA杂交,构建离子整流器;微/纳流控设备为生物分析保证了卓越的平台。

浙江大学化学系微分析系统研究所 方群教授

  来自浙江大学化学系微分析系统研究所的方群教授带来了题为《基于顺序操作液滴阵列技术的自动化液体操控技术》的报告。

  方群教授首先讲到多相微流控技术是指利用多相微流体的物理化学特性和尺度效应,在微流控系统中进行微量微液滴(颗粒)反应器的生成、操控、反应、分析和筛选的技术和科学。它的突出优势是超微量、高效、高通量、微型化,应用于高通量药物筛选、生物化学分析和检验、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等多个领域。

  在2010年方教授团队发展了自动化液滴分析筛选系统——液滴实验室(DropLab),它引入了液滴生成与试剂加入的新方法液滴组装,相对芯片方法,新方法可灵活控制每个液滴的体积和化学组成。但是DropLab也有局限性,液滴数受毛细管长度的限制、难以对通道内的液滴进行进一步的操纵、不同组成的液滴在流动过程中易发生融合。

  在前期发展的自动化液滴分析筛选系统——液滴实验室(DropLab)的基础上,建立了顺序操作液滴阵列(Sequential Operation Droplet Array, SODA)系统。SODA系统利用吸-点-移单元操作的组合可在PL精度水平自动化地完成灵活的液滴操控,有望成为一种通过化微量液体操纵、分析和筛选的平台,以及进行微量样品前处理的理想工具,它应用于单分子、单细胞分析,蛋白晶体筛选,组学分析,临床检验和组合化学等。

中国色谱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大连物化所 张玉奎院士

  来自中国科学院大连物化所张玉奎院士带来了题为《Novel techniques and methods for membrane proteome analysis(膜蛋白质组分析的新技术和方法)》的报告。

  张院士主要介绍了基于离子液体的高效膜蛋白质组样品的预处理方法、膜蛋白质组的深层表达谱、质膜蛋白质组的深层剖析等。介绍了张院士团队对质膜蛋白质富集的战略、质膜捕捉SEM的表征分析等。张院士还介绍了微量的膜蛋白质组分析,他表示双相微反应器对膜蛋白质组样品的定性和定量的分析。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