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张希:最大理想是做个称职教授

2007.12.28

2007年中科院院士增选当选院士名单公布时,名单中最年轻的一员——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张希正在广州参加高分子科学发展战略研讨会。接到《科学时报》记者电话时,他显得有些迷茫:“为什么要采访我?”得知自己是今年最年轻的新晋院士时又问道:“我是最年轻的吗?”
 
张希本月刚满42岁,多年来一直从事超分子组装与聚合物超薄膜的研究,致力于构筑有机聚合物纳米层状结构,建立分子构筑与功能组装之间的桥梁,并探索在信息功能材料中的应用。
 
张希从事的是交叉科学的研究,他最喜欢的一句话是物理学家海森堡的名言——不同思维方式的碰撞激发最有效的结果,而他自己的科研之路也正起航于跨国交流。
 
1989年~1992年,张希在吉林大学和德国Mainz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导师是中科院院士沈家骢和德国科学院院士H.Ringsdorf,这两位化学家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合作开展高分子自组装研究。两位导师被张希称为自己的“科学之父”。
 
张希回忆,沈家骢院士很早就鼓励两个基地模式,认为青年人应建设好国内工作基地和国外合作研究基地;Ringsdorf教授则引导张希进入了一个高层次的国际化学家“俱乐部”,如张希与德国明斯特大学H.Fuchs和慕尼黑大学H.E.Gaub两位物理学家的合作,让他取得了很多成果。这类的交叉合作让张希感慨:“化学家和物理学家有两种不同的语言,如果交流合作得好,可以产生很多奇迹。”
 
如今,张希也致力于为年轻的同辈们创造更好的国际交流环境。
 
要说奖项和头衔,张希有不少——教育部首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青年科技奖、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中国化学会—巴斯夫青年知识创新奖获得者,“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不过与这些相比,张希似乎更钟情于“老师”这个头衔。
 
虽然刚刚步入不惑之年,张希的学生中已有10人成为教授、副教授。在中科院化学所工作的“大弟子”入选“百人计划”并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另一位高徒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当上了助理教授;在清华的前3年里,张希连续两次被研究生评选为“良师益友”。
 
一位研究生本是作基础研究,后来立志进入工业界,张希了解后便将他送到一个应用研究小组学习。正是这7个月的学习使这位研究生后来加入了美国杜邦公司。
 
张希说:“学生跟了我这么多年,甚至连说话的口气都差不多了,还能再学到什么?他们需要接受不同化学理论的熏陶、学习不同思维方式,这对将来的发展很重要。”
 
“我最大的理想就是做个称职的教授!”张希说,“我最开心的时候是和学生一起讨论和工作。”他的逻辑很简单:作研究可以发表很多现在看来很重要的工作,但有多少能够永恒?有些可能20年后就毫无意义。“相较而言,培养人虽是慢功夫,但是值得!”

相关阅读

张希简介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