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世界环境日:追寻全球气候变暖背后的原因

2008.6.05

“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工商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陈冬梅认为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经过了低温冰冻灾害、四川汶川地震等自然灾害的人们开始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如果不采取行动,人类付出的代价将更为沉重

2008年,“老天”不开眼。

1月中旬到2月上旬,我国南方地区连续遭受四次低温雨雪冰冻极端天气过程袭击,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516.5亿元。

“地公”更不开眼。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强烈地震。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

5月28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穆虹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可以肯定的是,地震灾害预计造成的损失将成倍于年初雪灾造成的损失。”

就在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的几天,北京一份科学类刊物的编辑给记者发来一份邮件,上面有一句关键性的话:“国内外的一些研究人员已经发现,地震、潮汐等与全球气候变化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

在2008年世界环境日到来之际,国家环保部一位官员称:“在经历了冰冻雨雪与地震灾害之后,人们应该更加理解节能减排、生态文明与低碳经济的深刻含义及紧迫性。”

变暖的世界带来更多的危机

“南方多个地区近期遭受低温冰冻灾害,这肯定是一次大的极端天气事件。”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中国分会气候变化与能源项目主任陈冬梅对《第一财经日报》说。

原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极地气象研究室主任陆龙骅也对本报记者解释说:“气候变化与整个大气环流有关。全球变暖后,极端天气事件有可能增加。”

统计表明,1980~2005年期间,全世界发生的7500次自然灾害夺去了超过200万人的生命,造成了约1.2万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大约90%的自然灾害、72.5%的伤亡人数、75%的经济损失都是干旱、洪水、热带气旋、高温热浪、低温冷害、泥石流、森林火灾等与天气气候有关的灾害引起,或者与气象条件直接相关的流行病和病虫害引起。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副主任徐影分析,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下垫面温度偏高,不稳定能量变大。她表示,根据科学研究,气候变暖是造成全球极端天气事件明显增多的主要原因。

那么,气候变化又是如何引发地震的呢?科学家们至少找到了两个方面的理由:5月10日,长春科技大学教授杨学祥发表了一篇题为《2004~2018年: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的文章。文章证实,从1955年以后,用近代仪器观测到,地球自转加速度约每四年就有一次突然的变化。平缓的变化可能是由地幔与地核的角动量交换,但突然变化主要是由于风和潮汐引起的。

这种突然的变化不仅与最强和较强潮汐相对应,而且与1952年、1957年、1960年、1964年4场特大地震相对应。

一些地质学家也开始发现: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冰河融化会释放地壳里被压抑的能量,从而引发剧烈的地质变化,导致地震、海啸和火山爆发等地质灾难发生。

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地质学家帕特里克曾经做过这样的试验:用大拇指挤压足球,当拇指对足球的压力去除后,足球将回弹而恢复其本来的形状。地球的组成结构非常黏稠,所以它的回弹速度很缓慢。

帕特里克认为,厚厚的冰河的重量给地球施加了很大的压力,冰河的重量对地震起到了抑制作用,而一旦冰河融化,地震就将因此被引发。而随着全球变暖,地球两极的冰河正在消融。帕特里克预计,气候变暖将为地球带来许多地震。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去年公布的第四次评估报告认为,目前,由于人类上述活动所导致的三大危害已经十分明显:第一,臭氧层变薄甚至出现空洞,使人类受到宇宙射线等的侵害大大加剧,各种癌变、病变不断增加,甚至婴儿的早期发育都令人担忧;第二,温室气体的迅速排放与地表植被的迅速减少形成强烈反差,使地表温度不断增加,地表能量不断提高,海平面不断上涨,气候怪异难料,沙尘暴、飓风等灾害能量与数量不断升级;第三,由于垃圾的大量焚烧,剧毒化学物质的大量排放,甚至在人类活动很少的两极地区都难以幸免,人类与哺乳动物的生育能力都在明显下降。

中国生态地理大格局正遭受威胁

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前的几个月,一群科学家聚集在成都,担心的正是气候变化与地质灾害的问题。

1月17日至18日,中国山地科学发展战略研讨会在成都举行。当时就有专家提出,我国山地脆弱亟待保育。几个月后的5月12日,一场特大地质灾害恰恰发生在山地之间。

据介绍,我国山地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70%,是世界第一山地大国。目前山区面积占陆域总面积的69.4%,近半数人口的生存依赖于山地。全国2852个行政县中有1424个在山区,536个民族县中有520个在山区,90%以上的森林和水能资源、54%的耕地、50%以上的草地、76%的湖泊集中在山区。

山地决定地球表层格局与演化。在亚洲,喜马拉雅山脉极大地改变了东亚地理格局与气候格局,是世界范围山地垂直地带性与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相互作用、过程复杂的地理区域,也是长江、恒河等大河的发源地,蕴藏着巨大的水能资源和水资源。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导致青藏高原山脉群的形成,不仅塑造了陆域三大阶梯地势格局,还相应地形成了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三大自然区域,奠定了中国生态地理大格局。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不断加剧的人类活动影响下,山地系统正在受到巨大影响。”成都山地所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主任崔鹏介绍,人类活动导致流域涵养能力下降,径流变化加剧,山洪危害日益扩大。

由于我国山地处在季风作用的强烈交互带上,其脆弱性极为明显,加上滑坡、泥石流、山洪等山地灾害的强烈影响,流域生态退化现象十分突出,也直接威胁山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安全。

与此同时,在人口大量聚集和极端天气事件双重作用下,城市特别是一些中心城市也在劫难逃。

在各大城市中,建筑和交通是用能增长的主要领域。中国城镇既有建筑约170亿平方米,且以每年10亿平方米的速度增加。中国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加,截至2007年6月已超1.5亿辆。另外,当前城镇人均能耗约为农村的3倍多,每年近千万人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也导致能源消耗总量不断增加。

今年年初的低温冰冻灾害,恰恰是南方诸多中心城市受到了重创。“人们应该选择积极的应对方式。”陈冬梅对记者说,这种方式就是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处于较低的水平。

环境友好重在人与自然和谐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2008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Kick the habit!Towards a low carbon economy)。为呼应这一主题,展示中国政府和人民办好绿色奥运的决心和行动,环境保护部结合今年环境保护工作的中心任务,确定2008年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绿色奥运与环境友好型社会”。

“环境友好型社会,它的内涵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国家发展和改革委环资司节约处处长吕文斌说。

2008年上半年,抗击冰雪、抗震救灾成为最强音。灾难过后,节能减排、减缓气候变化、走低碳发展的道路,仍将是中国坚定不移的奋斗目标,因为这是中国自身内在发展的需求。

统计数字表明,近50年来,我国GDP增长10多倍(不变价),而矿产资源消耗增长40多倍;我国目前的综合能源效率为33%,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系数是国外先进水平的一半左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比发达国家低15%至25%;矿产资源的总回收率为3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耗能高于气候条件相近的发达国家的2至3倍。

2001年,我国单位GDP的废水排放量比发达国家高4倍,甚至比印度高出59%,是巴西的4倍;单位工业产值产出的固体废物比发达国家高10多倍。目前,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强度分别是欧盟国家的9倍和8倍。

“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工商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陈冬梅认为,气候变化对企业而言,意味着业务或运作方式的变化。企业不仅要关注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政策变化、突发气候事件、企业声誉及法律风险,更要关注气候变化带来的创新机会,比如低碳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新产业的开发。

据介绍,目前世界各国都在采取价格、税务、法规或技术推广等措施应对气候变化。一些嗅觉灵敏的公司也开始行动,参与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行动当中。比如,IBM公司在1998至2004年间就将温室气体年均排放量降低了5.7%,不仅提高了公司声誉,也节约能源成本1.15亿美元。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经过了低温冰冻灾害、四川汶川地震等自然灾害的人们开始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如果不采取行动,人类付出的代价将更为沉重。

相关链接

直面自然灾害——缅甸热带风暴和中国地震

PNAS:气候变暖可能为热带生物带来巨大灾难

潘世教:世界需重视全球气候变暖 采取有效应对措施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