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昆明动物所在树鼩干扰素研究中初获进展

2013.4.18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动物模型和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免疫生物学实验室)硕士研究生李明利等在张华堂研究员的指导下,对树鼩基因组数据进行了深入挖掘,较为系统地阐明了树鼩干扰素(IFN)家族及其受体的基本构成,为研究树鼩IFN生物学功能及构建树鼩病毒性疾病模型奠定了基础。

  IFN是在“危险信号”刺激下,由细胞分泌的具有抗病毒、抗肿瘤、抑制细胞增殖和免疫调节等多重作用的糖蛋白家族。树鼩作为多种人类病毒性疾病模型的前景已受到广泛关注,但对其IFN系统的研究尚属空白。

  自2003年发现III型IFN(IFN-λ)以来,在人、小鼠、蝙蝠、鱼、爪蟾、鸡等物种中已有研究报道,但各物种相应的基因结构较为复杂。这种新型IFN的发现开辟了干扰素研究领域的新篇章。已经证实,通过介导Jak-STAT信号通路,IFN-λ发挥抗病毒作用。且最新研究表明,IFN-λ由于其受体分布具有特异性的特点可能成为一种在临床上产生更小副作用的抗病毒药物,同时也有望成为潜在的抗肿瘤药物。

  有关树鼩IFN-λ的初步研究结果已发表在PLoS ONE [8(3): e60048, 2013]。

  该研究成果得到了王福生研究员主持的973项目“乙型肝炎重症化的发病机制、临床预警和转归的基础研究”、徐林研究员主持的中国科学院集群项目“树鼩人类疾病模型的建立”和郑永唐研究员主持的中国科学院基础前沿项目分课题“树鼩基础生物学及重要生物学特性研究”等的资助。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