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外资药企在华陷内忧外患,2015年迎来更猛烈的裁员潮?

2015.2.10

  近几年来,无论是在欧美还是在亚太地区,生物医药产业似乎都被投资者们吹捧为“会飞的猪”,各类热钱纷纷砸向这个领域。因此不少人误认为,像其他制造类产业、金融业一样,有钱就可以任性,在业内没有钱解决不了的事情。只要众筹、风投等各种资金纷至沓来,生物公司定会踏过热浪,实现人类对生命个体的极致追求。

  2月9日,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诺贝尔奖得主 Sir Martin Evans和英国前商务部长 Lord Digby Jones共同成立Cell Therapy公司是致力于开创修复心脏损伤的生物疗法的公司,其通过“众筹”的方式融资到了1000万美金,这创造了英国生物产业史上的一个新纪录。受益于他们的名声,大概有300多位人士参与了该项目的众筹。此外,该公司表示还将从这笔众筹款中划出不到1%的资金用于成立风险基金用于投资,这样可以带动更多的公众投资于这个行业,再生疗法对于每一个人而言都是极其重要和有意义的。

  干细胞疗法和再生医学目前在全世界都引起了重大的反响,甚至具有治疗致命性疾病的潜力。说到这里,让笔者不得不想起很多编辑很爱在标题中使用“治疗”这个词,他们用一到两个案例在公众的视线下故意放大某种疗法的效果,然后在真相大白后来打自己的脸。取个例子,迄今为止,美国加利福尼亚的CIRM (再生医学研究所)已经投入了20多亿的美金,然而迄今为止成效极微。这种与人体联系最紧密的、动态的与复杂的科学,除了需要很多的时间和金钱外,临床试验带来的结果也未必确定。这不是今天的风险投资者能够轻易预测到的。

  因此,当企业越来越难从风险投资者中获取巨额资金时,一些擅于说故事的企业家们将目标转向了一个新的说法“众筹”——他们旨在很通俗的向公众讲述这个复杂的科学预算,以及个人投资者投资这些项目将会取得的收益。因此,“众筹”将成为2014年金融界的热词和个人学术项目的主要资金来源。但是一旦这个词说多了,尤其是从事干细胞产业研究相关者经常使用这个词后,会是在搬石头砸自己的脚,这可能会让大众对生物科学的仅有好奇心都将失去。

  因此,最后笔者谨慎的提醒:与其过分地吹捧某些疗法,倒还不如将从事科学产业研究的风险展示给大众。就像投资炒股等各种行业一样,风险始终是伴随着收益而存在的。此外有时候,投资者不仅仅需要收获的是money,有时候他们需要收获的是一种 “to be important”的感觉,一种参与科学研究、引领科技进步的好奇心。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