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警惕引文排行榜继SCI之后“忽悠”中国

2015.2.25

  不久前,某出版集团公布了“2014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一些中国学者分别登上了不同学科的排名榜首。给人的感觉是,中国人已经在某科学领域领先全球了。

  无独有偶,某学术杂志也首次以全新的“加权分值计数法”(WFC,weightedfractional count)指数方式发布2014全球某某指数,该杂志据其指数声称,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科研产出国家。其中中国科学院某某指数在全球前200名科研机构中排名第一,中国(包括台湾和香港)有20所大学入围。

  上述各项指数的发布,引发了新一轮的排名热。不少高校和研究所,甚至很多科研人员都开始关心自己是否上榜;如果上榜了,排名在前还是靠后。北京大学还将该校荣登上述榜单的人员在校园网上予以公布,引以自豪;清华大学更不甘落后,也在该校新闻网公布了本校104名学者上榜消息,“雄踞高校榜首”之类的说辞不胫而走。

  殊不知这样的排名,虽有一定的信息参考价值,但其对科学发展的贡献,尤其中国科学的贡献是不大的,甚至有“忽悠”乃至麻痹神经的作用。如果用其决定经费支持导向,更是荒诞不经。这种排名其实是有问题的,试分析如下。

  第一,评价标准是人家制定的,人家掌握了话语权。国外的一些评价体系,很多是针对中国人的,因为中国人最在乎这些排名,最容易忽悠的也是中国人。要想获得排名,首先在在他们办的杂志上发表文章,其余的不算。这样的话语权是很霸道的,只有你们几家刊物才代表权威吗?刊物是科研成果的记录载体,怎么一跃成为学术水平的裁判者呢?在企业上有一种说法,一流的企业制定标准,二流的企业做市场,三流的才做产品。现在的局面就是,中国科学家做产品,人家刊物定标准,有什么值得自豪呢?在这样的话语权下,中国科研永远跟着人家的指挥棒走。

  第二,上榜的科学家其所代表的不是一个人的成果,而是很多人的成果。上榜的作者中,除少量的第一作者外,通讯作者较多,最多的是挂名作者。榜单的游戏规则是,只要在文章上有名就算数。但是,不是随便一个科研人员能够在很多文章上挂名的,而是掌握科技资源的人最有优先权,那是一种科技权力的象征。这就是为什么上榜的多数是一些大的课题老板,包括部长、大学校长、院士、院长、所长的原因所在。众所周知,很多科研是集体劳动的成果甚至是学生的成果,但功劳往往算在负责人头上。如果你仔细对比一下几年前中国科研经费“千万元俱乐部”(今天有些已经发展到亿元俱乐部),很多高引用的作者都在那个“俱乐部”里。

  第三,中国领先的一些成果是不能发表文章的。真正代表中国科技实力的,不仅仅是发表的论文,还有专利,还有产品,还有团队。中国人发明的优盘,那是一项诺贝尔级的贡献,但并没有发表SCI,但全球人都在用。中国的高铁在世界领先,也几乎与论文发表无关。中国在军工、先进武器、核电技术、大型水电、载人航天、登月计划、核潜艇、超级计算机、等等,进步都非常快,很多已经超过发达国家,完全能够自己制定标准了。这些成果是很多人默默无闻的奉献,是群体的贡献。但在上述领域默默奉献的人们,很少进入上述排行榜。要引领科学,不能以文章为导向。现在一提到中国的科技,老百姓印象最深的还是“两弹一星”、杂交水稻、激光照片、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殊不知那些成果都是用中文发表的,且在SCI风行之前。

  第四,引文排行榜催生新一轮的科研浮躁。我们引进了SCI评估体系,这个超级指挥棒发挥的最大作用是将中国变成了全球SCI论文第二大国。然后,正如SCI是忽悠中国人的一样,论文引用率排行榜也是只能忽悠中国人。实际上,你做的怎么样,同行都是心中非常清楚的,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杆秤的。医生看病以治好人为准,评估来自病人;环境治理的好不好老百姓最有发言权,久违的生物物种能否回来;食物健康不健康,吃的人最清楚。最近有人研究发现,金字塔不是奴隶制造出来的,是自由人在宽松的环境下创造出来的。科研劳动不是体力劳动,要允许人家敢想敢,允许失败。现在的评估体系只许成功,不容失败,这是不符合科研规律的。

  第五,频繁评估对科技大国建设不利。其实,热衷排名是不自信的表现,生怕人家不知道你的存在。一个SCI就将中国科技弄得非常糟糕。经费申请、职称评定、学位授予、院士遴选都与SCI挂钩,这个简单的指标竟然让全国科研人员趋之若鹜。然几十年下来,我们回头来看看,除了一大堆SCI文章外,我们引以自豪的成果,竟然不如科技人员与经费总数远远不足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多,自然科学领域的国际科技大奖凤毛麟角。人口只有中国十分之一的日本,有22块诺贝尔奖奖牌,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了,按道理应当有诺贝尔奖自然科学奖,且应当超过日本,因为我们的体量比人家大的多,遗憾的是我们只有争议很大的和平奖。

  我们为什么得不得诺贝尔奖?要么是没有做出诺贝尔奖的成果,要么是做出来了,但人家不承认。目前来看,可能是前者的原因多一些。按照现在的评价体系,中国科学家能静下心来做学问吗?频繁评估,为生存而奋斗,为爬台阶而奋斗,为发表而发表,这样的科研离诺贝尔奖是越来越远的。

  客观地讲,中国科学家整体素质是不亚于老外的,有些成果是诺贝尔奖水平的,得诺奖也是迟早的事情。中国经济发展很快,但科技发展相对缓慢,是评估体制出了问题,是各级管理层有意跟科研人员过不去,用外国人的标准来指导中国人的科研。在这样的体制下,除了造就论文奴隶以图生存,就是造就学术巨头以垄断科技资源。中国今天很难出陈景润那样的科学家,就非常值得深思。

  中国被SCI忽悠了近20年,相对于大量的经费投入与人力投入,中国科技除满足了与国际接轨的虚荣心以外,我们真正的收获是不多的。中华民族要屹立在人类之林,除了制度自信,科研更要自信。强烈呼吁给科研人员一个安定的学术环境,不要频繁折腾他们,将科技资源向更多一线的研究人员倾斜,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做学问,早日让中国迈进科技强国的行列,实现中国梦。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