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三十年重聚话发展,衷心寄语新事业

2008.11.01

——纪念我国光谱事业30年,第十五届全国分子光谱学学术会议专家采访报道系列

     在这个丰收的金秋季节,我国的光谱学界也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收获――第十五届全国分子光谱学学术会议在京隆重召开。此次会议的规模、参会人数以及期刊论文数堪称历届会议之最。在会议召开之前,会务组、分析测试百科网、中国光谱网组成了宣传报道小组,希望尽可能忠实地记录和纪念我国光谱事业的30年,并展现会议的盛况。我们有幸采访了一批光谱界的老专家,朱自莹教授、席时权教授、孟广政教授、许振华教授。大家在一起回顾过去的三十年,展望未来,并对年轻人提出了期望。这里简要记录下来一些座谈的要点:


   三十年重聚感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传统


      朱自莹教授:参加这次会议感慨很深。我们第一次参加分子光谱会议是1978年在桂林,那时改革开放刚刚开始,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刚开过。那时大家都情绪高涨,非常高兴。但是,回想起来,当时的条件还是很差的。我们每人出差都带着竹夹夹着的“大字报”,到会议地点就挂在架子上,讲一张掀一张。而现在都是多媒体,很不一样。还有这么厚一本论文集,是老孟(孟广政教授)的功劳。我们当时大都是手刻蜡板,纸有黄的、白的、绿的。每个讲报告的人到会场分发给大家,大家再装到包里带回去。那次开会有两位老先生,一位是长春应化所的吴学周院士,还有一位是化学所的刘大刚院士。两位老先生在文革时都吃过苦头,在当时会议召开的背景下,非常高兴,大家感觉是光谱的春天到来了。1984年,光谱学会和化学会的会议合并在一起,延续下来,其中老孟出了大力。

1_200811011209342.jpg

朱自莹教授


       这时,三位老先生对重聚一起都感到非常高兴,聊起了很多当年的趣事。比如他们提到了壶口瀑布、平遥牛肉、古城门相聚等他们之间彼此明白的“代号”;记者也在一旁感受到一种兴奋的情绪,组委会这次举办的活动是非常有创意的,老先生相聚,大家向老先生表达敬意,这是纪念三十年光谱发展的最感性、最有创意的方式。

1_200811011209344.jpg

从左至右依次为:孟广政教授、朱自莹教授、席时权教授

1_200811011209346.jpg

从左至右依次为:朱自莹教授、许振华教授、席时权教授

      记者随后请各位谈谈这么多年来风风雨雨,几位前辈的难忘实例;让三十年后的年轻人多了解一下,当时各位前辈做的辉煌时刻来激励大家。

     朱自莹教授:几十年来感慨万千。说起来当年是“生不逢时”,比如我从北大物理系出来后没几年,就赶上文化大革命。一开始我们也很穷,买不起仪器,国外仪器不但贵,而且还禁运。当时的吴所长,看准这个方向,他带头决定我们中国人自己造光谱仪器,并和我们一起查文献、做调研、写方案等。记得当时吴所长常从长春到北京出差,多次到北二光(现在的北京瑞利),前前后后几年的探索和实验,终于到1976年下半年通过了国家鉴定。当时做仪器非常苦,什么事情都得自己做,比如光栅自己刻,自己做得不是很达标,就从法国进口光栅,然后复制。除此之外,光电倍增管、计算机、机械的部分等,全都自己动手做。后来因为国内元器件的稳定问题,加工的精度指标问题,投产时出现了问题。但这是我们在当时的条件下进行的第一次探索和尝试。后来改革开放后,经济形式也有好转,才开始能够买仪器。

      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年轻人,遇到了好的时候,工作起来好很多。就比如期刊论文,无论工作的质量还是工作面的拓宽,都比以前好很多。老孟在创办《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时非常艰难,而现在质量要求很严,70%的退稿率。再比如当时开会,介绍的片子都是讲别人的东西:某某方向的进展,某某方向的应用,某某方向的剖析;而现在都是自己的工作研究成果。

1_200811011209341.jpg

孟广政教授


      孟广政教授:当时我们都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比如办杂志当时特别困难,单邮局发行就惊动了很多人,最初是“曲线”发行,先在南京发行了一年。然后我写了很多报告,后来多亏了王大垳院士。王大垳院士当时在长春,他是中国科协副主席、科学院技术学部的主任。我写好申请办杂志的稿,他帮我改,然后领着我找科协主席、政协副主席、北大校长周培源先生,周先生说:“这事得办呀!” 才办成,所以当时惊动了很多人。

1_200811011258371.jpg

会议特刊:《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要发扬刻苦、认真的治学精神

     大家后来也谈到了很多现在年轻人的一些共性的问题,比如浮躁问题,比如基本治学态度问题。记者从中可以感到老先生们对学科发展的新一代年轻人的殷殷期望。这里引用一些例子:

1、一些年轻人字写得比较差,这时候要想想,写字是给别人看的,所以写字要给别人方便,不要只想着自己方便。

2、片面追求发文章。比如,一个年轻人恳求发文章时说:“我要评职称呀,如果让我发文章,我可以正常毕业,还可以解决户口。”

3、基本概念不清、治学态度不够严谨。比如一个年轻人博士退稿三次,他倒不耐烦了,但在投稿中,他把光谱方法说成是光谱仪,还有很多自己造的词儿,很多不正确的说法。有的题目写成“有机溶剂中测定某物质”,而通观全篇,实际上是测定矿石中的某某物质。

      所以,年轻人若没有向上的、吃苦的精神,对成长一定没好处。


     记者:请大家谈谈当时在困难的条件下,是什么鼓励自己、激励自己克服困难的?

    孟广政教授:自己要有目标,要有奋斗方向,要争点气。79年我们进了美国的第一台电脑控制仪器。当时规定是必须外国人安装,否则自己装的责任难确定。但外国人来装非常贵,军工部门进出也麻烦。我们当时先把说明书全翻译过来,觉得讲得挺明白的。后来我们找了一个专家,他否定了:“出了事你负责!?” 后来找院长,院长开明,先问:“你们觉得难么?”,我就说:“不难”。院长问:“能不出事儿么?” 我说:“不会出事。” 后来安装前,先不通电试安装,搞清楚了,胆子也放大了;真正安装时一次就通过了。当时大家都非常高兴。后来我们带头,10个研究所都自己装了。所以,年轻人要敢想敢干。当时虽然规定必须外国人来装,但我们自己安装,自己获得了成长,也锻炼了自己。所以越是困难越锻炼自己。

    还有一点,思想要开放。当时办杂志没钱,我就跟国外公司要钱。到现在为止,院里的很多杂志都办不下去了,我们不问院里要钱,经过了很多困难时期,现在的质量也上来了。不久前统计,《光谱与光谱学分析》的SCI引用因子,据中国统计为1.336,据美国统计为0.843。所以年轻人要有志向、思想开放、勇于克服困难。

1_200811011209345.jpg

许振华教授


     许振华教授:我们当时跟老孟的情况不同,我们是大学的,他是科学院的,但道理是一样的,就是在艰苦的条件下要勇于克服困难。在没开放进口之前,我们当时自己做光谱——高分辨的发射光谱。当时几番周折,我们先到物理系借一块苏联产的光栅,后来得知借给天文台了;再到天文台打听,他们说自己已经开始用了。接着开放了,我们得知可以订国外仪器,不但可以订日本的,还可以订美国的。徐光宪先生就亲自和我跑到东方科仪和中科器,后来买了美国的发射光谱。当时还有一段插曲,学校说只能自己派后勤的安装,不能派外国人,结果找了一个中专生,他最后承认:当时光栅狭缝有缺口,自己装不了。最后是物资处的老杨拍板,第一次让外国人来安装。当时挖独立地基、实验室装修也很困难,所有都要自己跑,比如紫铜管、液氮都要自己找、自己再找车拉回来。现在年轻人买仪器、装仪器好多了,花钱请人就可以了。而原先都要科研人员自己跑,到处求人。

 


    基础理论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前景很广阔,科研工作者要有激情

    大家还谈到了现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光谱学的发展。最初是没有光谱仪器,国家几次世界银行贷款,仪器条件好了很多。但现在光谱学只是作为一个工具,近期自身理论和仪器的发展都比较平缓。所以要有一批人致力于长期地开展这方面的工作。

     关于如何坚持,老先生们谈到,其实各个学科都存在阶段性发展的现象,有快速上升的阶段,后来是平稳缓慢的阶段,而现在光谱学也处于一个平稳的阶段。就像现在的生物技术发展快速上升,而当年生物技术在低潮期也经过了很多年,一旦获得了突破,就变得非常活跃。席时权教授说:“不要只局限于现在手头的工作,思想要超前,做些新的东西。” 朱自莹教授说:“每个学科平稳了一段后,一旦有突破,会有更大的作用。比如超导现在是-273℃,如果提高温度到-187℃,再提高到0℃,即超导技术的临界温度一旦提高,我们很难想像会对整个科学研究产生多大的推动。” “ Nobel奖颁给的很多都是几十年前的工作,因为几十年后才可以看出它的成就。搞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要有搞科学的热情;觉得科研‘好玩儿’,执着、自己认准了就长期地做下去。”

    记者也和专家们交换了意见,现在只是觉得“科研好玩儿”、有热情比较困难,因为现在的学生,没有论文,不能毕业,找不到工作;等到了工作岗位,评职称等都需要论文。所以就必须短期出成果。科研人员如何保持激情和兴趣,和如何评价科研人员,对于我们都是一个长期的课题。

 

     寄语年轻人

     最后,记者请几位老专家说几句话,寄语现在年轻的科学工作者。这里一并记录下来。

1_200811011209343.jpg

席时权教授


    席时权教授:执着研究,攀登高峰!年轻人精力充沛,要把自己的才华和智慧贡献给咱们的科学研究的发展。

    许振华教授:做科学研究,要认真、刻苦,没有这两点很难做出有成就的工作。比如北大化学院现在很多年轻人确实很刻苦。有一天午夜我打电话到一个年轻人家里,有个关于组合化学的问题请教他。他爱人告诉我他还没回家,还在实验室。后来又得知有好多年轻人都是这样,非常刻苦。所以,刻苦、认真非常重要。这几年北大化学院出的文章还可以,每年在JACS上都有不少文章。

   朱自莹教授:我举个例子,不久前我问一个刚上大学的年轻人:你上大学有什么感想?他马上回答:比上中学轻松多了。我记得我们考进大学,有一个同学一学期下来总结自己的感受:这半年只看了个梁山伯和肖邦。讲的是,那学期放了几个电影,包括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和《肖邦的故事》。我们当时每周都放电影,但他只有时间看了两个。我们上大学时,吃完早饭后,图书馆门口好多人在等位子;很冷的冬天,不少学生早上到食堂买个馒头,一边等位子一边吃馒头。我们那时大学比中学还要紧张。

    举这些例子是希望:年轻人要抓紧自己年轻的时候,这时思想还比较敏锐,比较容易接受新事物,抓紧时间刻苦学习,打下基础,对今后的工作肯定有好处。不要等以后毕业了工作很长时间了,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了,回过头来再“补习”。所以,现在要抓紧大好时机,好好学习,将来更好地贡献于科学研究事业。

 

专题:第十五届分子光谱学学术会议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